【观察】官媒再提习近平新闻观 中国将加强外宣扩大国际话语权
意识形态斗争在中国颇为敏感,新闻舆论又被称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8月21日,官媒再提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关于如何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论述。表示中国将加大外宣力度扩大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中共党媒《人民日报海外版》下属的公众号“学习小组”发布题为《怎样占据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习近平这样说》的文章。文章将2013年8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在“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中共十八大以来关于新闻舆论的新思考、新观点进行了梳理。
梳理内容涉及多个方面,首先定位上,习近平认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同时其强调新闻媒体是各种势力争夺的重要阵地,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
其次职责上,以“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为使命
再次,工作方针上,强调中共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强调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在论及新闻舆论工作关系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时,习近平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在国际传播方面,他认为国际舆论格局目前“西强我弱”,西方主要媒体左右著世界舆论。中国要“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
文章除了再次强化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还在习近平讲话的基础上细化了部分内容,其中关于中共外宣领域的部署,文章表示中共接下来将加大力度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文章认为,目前的国际舆论格局存在“西强我弱”的处境 ,中国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不够强,西而中国在世界上的形像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在国际上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中共宣传系统早前已实施“大外宣”计划,包括斥巨资在纽约时报广场播放中国的各类形像宣传片、在美国设立孔子学院、共同举办“中国文化节”或是通过境外创办媒体的形式来执行外宣工作,但现实情况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有分析认为,目前中共的外宣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在宣传方向上类似内宣模式,报喜不报忧,在宣传手段上,由于媒体工具的管制,很容易被西方媒体“借机翻译”,在宣传形式上又缺乏创新。
在当前中共的执政方略里,新闻舆论工作被定为安邦定国的大事,始终不得其法的中共外宣毫无疑问将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外界认为在今年3月份关于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即被视为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