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造假】英媒:中国社交媒体造成巨大舆论压力

撰文: 朱加樟
出版:更新:

近日,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疯狗症疫苗造假、“百白破疫苗”检验结果不合格一事引起舆论极大关注。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篇文章将疫苗造假事件与10年前的毒奶粉事件比较,指出中国公众舆论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的动员和传播以及它造成的即时压力今非昔比,中国政府对社交媒体上的内容的监控力度也前所未有。

英国广播公司指,疫苗造假事件引起舆论极大关注是因为触动了中国人最敏感的神经:公众对中国食品药品存在的安全隐患的担忧。(视觉中国)

英国广播公司7月23日报道,自媒体《兽爷》发布《疫苗之王》一文,揭露奸商在疫苗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的行为。《疫苗之王》在中国社交媒体爆炸是因为触动了中国人最敏感的神经:公众对中国食品药品存在的安全隐患的担忧。特别是涉及到儿童,这根神经就绷断了。

“疫苗门”成为社交媒体最热词汇不到48小时,中国政府网于7月22日夜刊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批示,要求“尽早查清事实真相”,给民众一个“安全、放心、可信任的生活环境”。《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检查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官媒相继就该事件发表评论。

报道称,整整10年前的夏天,中国也发生了一起涉及儿童健康安全的奸商造假丑闻。对比一下官方的反应速度很有意思。2008年6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张伟首次接到饮用“问题奶粉”的病例。9月13日,国务院启动国家安全事故一级应急响应(一级为最高级,指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置三鹿奶粉污染事件。从“毒奶粉”爆发到中央政府表态,有3个月的时间差。3个月的时间差,反映了10年间中国社会其中一个方面的变化:10年前,中国的社交媒体和自媒体远没有今天普及。

2008年中国爆发毒奶粉事件,从事件爆发到中央政府表态,有3个月的时间差。(网络图片)

公众舆论借助社交媒体造成的即时压力今非昔比

在今日的中国,社交媒体提供的不仅是交往平台,它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众舆论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的动员和传播以及它造成的即时压力今非昔比。报道称,中国政府对公众舆论借助社交媒体迅速发酵是极为敏感,对社交媒体上的内容的监控力度也前所未有。社交媒体上“疫苗门”洗版的时候,揭露丑闻的原文《疫苗之王》已经是“此内容违规无法查看”。

法新社的报道很形象的抓住了围绕“疫苗门”出现的近乎滑稽的局面:“中国的审查者和监管者拼命要赶上公众的反应,在国家媒体努力掌控话语权的同时,删除微信上的帖子。”

报道称,每当涉及危害公众利益的丑闻发生,中国官方的表态都要求“坚决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但是,“类似事件”却一再发生。社交媒体上的一段帖子似乎形象地描绘出了中国老百姓的无奈与无助心态:“人们问我为什么不要孩子,因为我不愿让我的孩子喝毒奶粉,接种假疫苗。我不愿意看到发生在我们一代人身上的事情发生在下一代身上。”

(多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