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传官方禁提“中国制造2025” 中共重拾邓小平韬光养晦?
自从习近平上台执政以来,鉴于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国民众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中共悄然调整了邓小平在1989年制定的“韬光养晦”外交路线,转而更加侧重邓“韬光养晦”后面的“有所作为”。尽管这一调整是大国崛起的历史趋势使然,但这一调整在中国坊间仍然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政策争论。 就在中美贸易战硝烟不断一触即发之际,中国互联网上流传一份疑似中宣部下达的文件截图,内容涉及“再次强调不再使用中国制造2025,否则追责”,但该截图随后被删。《多维新闻》刊文指出,在宣传领域。以中国今日的体量及更好维护自身利益,“有所作为”、“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极为必要;但也要力戒虚浮注重实效,因而,邓小平当年提倡的“韬光养晦”策略仍未过时。
公共数据调查显示,官媒新华社在2018年1月至5月累计提到“中国制造2025”140多次,但该词自6月5日之后几乎销声匿迹。消息人士透露,部分中国官员认为,官方公开强力推动“中国制造2025”是个错误,使中国因此增加了国际压力,官方正在为“中国制造2025”引起的反弹调整策略。
另据美国官员和有关参与讨论的人士对《金融时报》透露,美国政府决定限制中资收购或投资中国“中国制造2025”所列战略行业的美国企业,其中包括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机械人技术、医疗设备和铁路等领域。
学界反思“中国制造2025”宣传过度
最早对官方此前较为激进的宣传方式进行反思的是中国学界。今年4月美国政府封杀中兴事件爆发后,中国学界即敏锐注意到,官方针对“中国制造2025”的高音贝宣传造势触动了美国的强烈抵抗。对于这一反思最激进强烈的公开表达,来自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孙在网络上多次被指是习近平在清华大学的毕业论文导师,不过孙本人否认了这一关系。
4月16日中兴事件爆发,4月18日孙立平发布微博称,“中兴通讯事件再次说明,那些义和团式的爱国情绪,在残酷现实面前行不通的!高精尖的核心技术,几乎全部掌握在美帝手里。美国常青藤大学和顶级研究机构,聚集了全球顶尖人才,并甘于几十年默默无闻做基础研究,中国短期内根本无法望其项背”。 “整天中国制造2025,整天厉害了我的国,《大国重器》一集一集地播放,敲锣打鼓地叫醒人家来遏制我们。这下可好,对中兴的禁令7年,正好2025。要知道国之重器不可示人,天天扯著嗓子喊厉害了、厉害了,既祸民又误国。”
抛开孙立平式的过激与情绪化表达不说,中国学界对官方宣传方式存在问题的指责可说是一针见血,就是“贪虚名而处实祸”。由中国科技部主管的《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上周在一场演讲中,炮轰一些舆论夸大中国成就,所谓中国“新四大发明”“全面赶超”美国等论调,“忽悠”领导与公众。
“韬光养晦”策略仍未过时
1989年天安门事件之后,美国与西方全面对华封锁制裁,加之东欧巨变、苏联解体,面对国际格局的急剧变化与中国承受的巨大压力,1989年9月,邓小平向几位中共一线领导人指出:“总之,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著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
1990年12月,邓小平更是称:“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中国永远都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但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在原则立场上把握住。”
而据《邓小平年谱》记载,1992年4月28日,邓小平同身边人员谈中国发展问题时指出:“我们再韬光养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
北京政治分析人士指,今时今日的中国自非1990年代可比,但也有一个“当不当头”的问题摆在面前,尤其是在宣传领域。以中国今日的体量及更好维护自身利益,“有所作为”、“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极为必要;但也要力戒虚浮注重实效,因而,邓小平当年提倡的“韬光养晦”策略仍未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