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29】中国时报前副总主笔杨渡:想像和希望被未知和恐惧取代
“六四”事件即将踏入29周年,《多维新闻》为此推出系列专访,邀请当年的学生领袖,参与者、旁观者等,探讨中共始终惧怕面对这段历史的原因,以及他们如何回首看待这场曾经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
本文访谈对象为曾任《中国时报》副总主笔,中国国民党文传会主委,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杨渡。他指出,台湾对于大陆的认知,六四是一个转捩点。六四结束以后,台湾对大陆由想像和希望转变为充满未知和恐惧。
作为台湾人,杨渡坦言,就台湾对于大陆的认知而言,六四是一个转捩点。“在六四之前台湾民众对大陆充满了想像跟希望,因为台湾1988年也才真正的开放。” 可是经历过了六四事件后,台湾对于大陆的认知发生了过山车式的变化。用杨渡的话说:“台湾对大陆的各种想像热潮在六四的时候烧到了顶点,顶点就是,在六四发生的时候,大家围在台北的中正纪念堂,举行烛光晚会。”
“至少我的手里还有一票”
而这样具象的变化之外,还有更多心理层面的抽象变化,也即六四结束以后,台湾对大陆充满未知和恐惧。“第一次认知到原来大陆是这样子的,而不是原来想像的。”
进入现实认知,可是这个现实认知又过度地超出了负荷。所以杨渡决定去从大陆民间社会入手,去尽可能了解中国大陆。“说真的,我认为自己了解大陆太少太少了。”不消说,两岸认知层面的沟壑与差异,以六四作为分水岭,的确在步步加深。在很多台湾年轻人看来,大陆的经济发展固然很有吸引力,但专制、不民主却是他们最不能认同和接受的。
“至少我的手里还有一票”,这是台湾年轻人习惯于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以告诉大陆年轻人为什么“我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在杨渡看来,对于现在的台湾来讲,了解大陆一样有必要。台湾年轻人要寻找他们的出路,要找到不一样的未来,而不是在台湾做小确幸,因为小确幸不可能长久的,所以要走出去。台湾有理想的年轻人会跑到世界各地打工,更多年轻人也会来到大陆。现在很多台湾年轻人会来大陆开小店,这种模式跟过去的不一样。区别在于,如今台湾年轻人愿意来大陆从基层干起来,而过去都是台商来大陆投资,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大陆有六四,台湾有二二八
大陆有六四,台湾有二二八。虽然台湾对于六四的纪念,不如香港那边执迷,但因为经历过二二八事件,所以很多台湾人还是很轻易地将两者放在同一天平的两端来衡量。在杨渡看来,二二八会让人觉得又悲悯又恐惧。台湾刚光复的时候,台湾民众并不了解大陆的实况,他以为中国就是一个战胜国,所以他不知道中国其实把日本艰难地拖在战场,真正打败日本的是美国,所以看到中国军队那么贫困的样子就很难接受,这也源于对中国的现状是不了解的。
这种缺少世界观以及缺少对中国现实认知,影响了台湾人的价值判断。台湾人对未来的事情毫无防备,带著这样很天真纯真的心态走向未来。所以,所谓的悲悯是因为这样的事情不该发生,而所谓的恐惧,现在回头来看,才知道人是这么渺小与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