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研制“龙虾眼” 率先将美国学者设想变现实

撰文: 孙圣然
出版:更新:

“天关”卫星自2024年1月9日发射以来,探测到多种类型的暂现天体,并捕捉到几例可能的新类型暂现源。其卓越的X射线探测能力得益于核心载荷——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WXT,中文名为万星瞳),也被称为“龙虾眼”。近日,“天关”卫星首批科学成果正式发布,科研团队表示,“国际上至今没有能与‘龙虾眼’媲美的载荷甚至样机,我们在技术上一步跨越近30年!”

“龙虾眼”光学系统在国家天文台实验室进行装调。(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2000年以来,“时域天文学”逐渐成为国际天文学界的前沿领域,采用“龙虾眼”结构设计观察X射线的望远镜是推动这一领域的先进工具。这项技术最初的想法源自美国天文学家Roger Angel1979年发表的一篇论文。

2010年,刚从清华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的张臣即将入职国家天文台,担任起刚刚提出的空间站X射线全天监视器技术负责人。当时还没有“龙虾眼”在空间项目中成功应用的先例。

而镜片是“龙虾眼”望远镜的关键部件之一,当时仅有一间法国公司有能力生产这样的镜片。经过反复沟通,中国团队决定先尝试购买20片镜片,每片卖20万元人民币。结果,收到产品后仅有10片可用,“对一个空间望远镜项目而言,这是一个致命问题。”

虽然希望渺茫,但团队没有放弃。2015年,在“天关”卫星背景型号研究后期,内地一间生产相近产品的企业——北方夜视公司主动请缨,承担“龙虾眼”光学器件的自主研制任务。

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子模块装调。(中国科学报)

其后,北方夜视公司不计成本,分批生产了2万多片“龙虾眼”镜片,并进行批量化筛覆核,最终实现所有正样镜片参数零错误。对于代表分辨率的指标“角分”,这一指标最终4至5角分,最佳达到3角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22年7月,“龙虾眼X射线成像仪”(LEIA)在轨试验取得成功。但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在轨试验的CMOS出现了异常条纹。通过缜密的实验,团队基本得出结论,“这是一个由局部缺陷引发的个别案例,而非批量生产的问题。项目按计划继续向前推进。”

在“龙虾眼”的研制中,国家天文台、北方夜视公司、上海技物所3间单位的科研团队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成功完成全部国产化的自主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