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龙高速路陷|事故路段建成不足10年 营运方涉多宗合约纠纷案
5月1日凌晨2时10分许,梅大高速往福建方向K11+900m附近发生高速公路路面塌陷事故。至5月2日早上5时30分,已发现23辆车陷落,36人死亡,30人受伤(无生命危险)。专家和相关部门正调查事故具体原因,初步推测或与地质结构、雨水侵蚀、施工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另一方面,据报事故路段建成不到10年,营运方涉多起合约纠纷案。
《介面新闻》报道指,据一名从事结构和岩土的陈姓工程师分析,事故路段处于山体边坡,道路下方路基采用了填方的方式处理,相邻段做了简要的护坡,惟未见重力式挡土墙、土钉、锚杆、抗滑桩之类的挡土和支护结构。他表示,越来越多山区高速路会采用安全性要好得多的高架桥的形式,从本质上规避掉滑坡地段路基的问题,但可能受制于建造成本等原因,涉事路段还是以采用的边坡填方路基。
事发现场的航拍影片截图(点图放大):
据交通部《公路路基设计规范》,高速公路正常工况系数为1.2至1.3,非正常工况I情况下为1.1至1.2。上述人士解释,非正常工况I,即指边坡处于暴雨或连续降雨状态下的工况。近期,当地出现连续降雨,雨水冲刷会带走表面的土体,并进入缝隙产生水压力,推动滑坡体向下滑。是次事故的诱发原因,可能是长期降雨后排水不畅,令填方区与原始地貌之间不断变形扩大所致。
他又表示,如此滑坡通常在前期都有很明显的现象,能对预判到潜在的滑坡区域,一些卫星监测的手段也可以直接反馈到安全中心,故是次事件中的监测和预警方面工作做得也不是很到位。
新华社发布高画质航拍图(点图放大):
据住在梅州山区的居民岳乐(化名)称,当地很多公路基本都是依山而建,而自4月起,当地持续雨天,影响确实很大,如其家附近的公路最近也出现了山体塌方,影响出行。而在岳乐印象中,梅州此前已经发生过几次公路塌方的事故。
公开资料显示,梅大高速公路路线全长61.3公里,采用双向四车道标准进行建设,设计时速100公里,总投资约为56.37亿元(人民币.下同),全线桥隧比例达51%,为当时粤省山区高速公路中最高的。不过施工期间,多次出现了冒顶、塌方、透水等高风险情况。而在2023年4月1日,梅大高速往大埔方向K55+690处的高陡边坡也曾在暴雨状态下发生崩塌性塌方,造成双向交通中断,直至一个多月后才全线恢复通行。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事故发生路段位于梅大高速二期及东延线,其于2014年12月31日竣工通车,表示本次事故路段建成还不到10年。
微博流传多张事故现场照片(点图放大):
另一方面,梅大高速营运管理方为广东大潮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下称大潮高速),在事故发生发生前一个星期,大潮高速的控股股东广东交通实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广东交投)的党委书记、董事长蔡丛华曾带队到大潮高速进行调研督导,并指出要全力以赴做好防汛各项工作,持续强化对边坡、桥梁、隧道、互通等重点结构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排查和隐患跟踪治理等。
而天眼查APP显示,大潮高速在2022年新增了多起诉讼案件,其中33.3%案件与大埔县友宜砂石有限公司有关,涉及合约纠纷,大潮公司在案中均为被告;另包括多起建设工程施工合约纠纷、建设工程勘察合约纠纷和承揽合约纠纷。其历史被执行人次数达7次,被执行总金额1738.65万元。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大潮高速和广东交投均属于广东省属国企广东省交通集团旗下成员,后者总部设在广州,对省级管辖的高速公路投资、建设、运营统一管理,目前拥有16间全资、控股和实际管理的公司,包括2间上市公司、4间驻港澳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