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和话你知 | 甚么是语言发展迟缓?拆解0-3岁幼儿语言发展里程碑
所谓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很多新手妈妈在孩子呱呱落地就开始有各种担忧,当中语言发展便是其中之一,担心子女在牙牙学语时期学习说话和表达方面会落后他人。两岁时还未开口叫爸妈就等于语言发展迟缓吗?幼儿0至3岁不同阶段应发出甚么声音才属正常?近年因疫情关系小孩需配戴口罩,会影响小朋友的口肌发展吗?本文请来养和医院高级言语治疗师徐敏仪为一众爸妈解画,并提出相关建议。
0至3岁语言发展3大阶段 孩子一岁左右懂得叫爸妈
养和医院高级言语治疗师徐敏仪指出,幼儿的语言发展主要分为三阶段:发声期、字词期及句法期。若发现孩子在理解和表达上比同龄儿童逊色,便应多加留意。
六至九个月 发声期
六至九个月的婴儿正值发声期,开始对声音有所反应,会寻找声音源头,例如当听到父母说话时会望向他们,亦可以根据语气改变而作出反应。另外,这阶段的幼儿已开始有表达能力,能用“咔咔”笑声或者身体动作沟通回应,或用哭声表达需要,也可以发出没有意思的单音或重复的声音,例如 ba 或 da da da。
一至两岁 字词期
一至两岁的孩子已拥有简单的理解能力,可以指出熟悉的人物、物件、身体部位,明白家长简单的指示或问题,例如“俾波波我”,能够说出各种常见物件或动词的单字,好像“爸”、“妈”、“奶”、“车”、“食”、“抱”等。幼儿到了两岁时能理解和说出更多单词并加入形容词,开始组合双元素短句,例如人物加上动作“妈妈抱”、动作加上物件“食饼”、物件加上形容词“花花靓靓”。
两岁至三岁 句法期
两岁至三岁的孩子开始明白“上下”、“大小”等简单概念,以及较复杂的指示,亦可以运用三个元素组成句子如“婆婆去街 ”以及更多不同词汇,如用辅词、颜色、数量,并可以回答“边个?”、“喺边度?”等简单问题。
怎样算是语言发展迟缓? 家长需留意四大特征
徐敏仪指出,有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会有四大明显特征,包括回避与别人的眼神接触、对说话声音反应欠奉、无意模仿别人说话、理解和表达上比同龄儿童发展较为逊色。家长可以多与子女沟通,从而观察及了解是否出现上述四大征状,再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寻求专业意见。
家长如何教导、鼓励小朋友说话? 言语治疗师提议四方法
徐敏仪续指家长在孩子成长路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多与孩子互动,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励他们说话,借此训练沟通能力。四种方法如下:
方法一: 由兴趣衍生更多互动
家长可以按照小朋友的兴趣衍生更多沟通和表达上的互动。例如在玩耍时,家长可更主动地形容事件或物件的状态,针对小朋友有兴趣的事物进行发问、指示。像在玩吹泡泡时,家长可向孩子形容泡泡大小、问谁去吹泡泡、指示他拍或吹泡泡。
方法二: 减少接触电子产品
徐敏仪呼吁家长避免让孩子过分倚赖电视、电子媒体、电子游戏等。因为电子产品属於单向沟通形式,孩子只能被动地接受讯息,缺乏回馈机会。根据美国儿科医学会建议,两岁以下的小朋友不应看电视,以免减低社交互动接触,影响脑部发展。
方法三: 制造合适的沟通环境
家长可以利用游戏,制造合适的沟通环境。藉著不同的游戏和活动,引导孩子接触多方面的词语和字句,帮助孩子把语言与象征事物联系起来,学习并运用语言与人沟通。徐敏仪建议家长可与孩子玩一些假想性游戏(例如煮饭仔)、角色扮演(模仿老师、学生)、程序游戏(以先后次序连接词去描述事件),透过玩游戏亦可让孩子演绎生活中不同角色,同时应鼓励子女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增强孩子的社交和生活经验。
方法四: 多进行亲子沟通
徐敏仪指出孩子需要与其他人多接触、多交谈、多玩耍,才能促进及刺激脑部正常发展。家长在与子女沟通时,例如在说故事期间,也可以提出一些逻辑性或情景问题(如果迷路的是你,你会怎么办?),鼓励孩子从聆听中学习语句,借着发问去提升他们的语言及逻辑力。
戴口罩会影响口肌发展?
小朋友的口肌及语言发展受先天及后天因素影响 ,发音及语言问题与口罩未必有直接关系。然而,当戴著口罩时,小朋友会因为看不到对方口型,或者口罩令说话者声音有所改变,有机会令小朋友接收不清楚及影响学习。有研究显示,学童听戴著口罩的人士说话,会比起听没有戴口罩的准确度和接收速度都略为逊色。因此,如需要学习新知识时,老师可多利用不同方法,例如文字、图片、形象等 ,令小朋友更容易理解内容,减低口罩对其接受讯息的影响。
怎样改善孩子口肌发展? 言语治疗师剖析治疗方案
徐敏仪指出,口部肌肉及功能会随著年龄和累积经验而逐渐发展,家长不应过分强求完美发音从而影响小朋友正常语言发展。徐敏仪建议在孩子一岁左右,可逐渐戒奶嘴或奶樽,减少舌头长期前置,并增加口腔探索。一岁大的幼儿已能咀嚼半固体和较软的固体食物,家长应避免把食物过度剪碎,好让孩子多运用牙齿及肌肉咀嚼。用匙羹喂食时,家长可鼓励孩子合上双唇,主动用匙羹进食或饮用流质,进食后让孩子自己用舌头清理口腔内、牙齿四周及唇边。
假如小朋友出现口肌障碍的征状,如经常张开嘴、啜奶有困难、两岁半后仍有流口水情况、饮水时水会溢出口腔或鼻腔、进食时常反胃或呕吐、未能模仿部分口肌动作(把舌尖提高、舔口唇或嘴角)、比起同龄小朋友有较多咬字发音不清等等,家长便要多加留意,尽快征询医生或言语治疗师的意见。
口肌训练改善口部控制及活动能力
徐敏仪指出,如发现幼儿出现口肌障碍情况,言语治疗师会建议患者进行口部肌肉训练(口肌治疗)。传统治疗以听觉和视觉为主,而口肌治疗则加入触觉刺激,是一种多感官刺激的训练方法。言语治疗师会利用游戏(如吹泡泡)、 训练工具(如幼儿牙棒)、口肌治疗专用工具等,为儿童的面部、舌头、唇部、下颚及咀嚼肌等进行训练,从而加强口部的活动性、敏捷性、精确度和耐力等来促进口肌控制,改善流口水、咀嚼及引导正确的言语发音。但徐敏仪提醒,口肌治疗需要与其它言语治疗方案一并使用, 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完成口肌治疗后就会学懂说话,这并不正确。
徐敏仪亦介绍两个简单的吹气和吸啜练习,家长可引导小朋友在家中进行,有助训练口腔肌肉。一般而言,两岁幼儿已能做出吹气及吸啜动作。
一)吹气练习
可让孩子先尝试吹走较轻的羽毛、棉花球或纸碎,按能力试吹泡泡、风车、哨子、口琴、笛子及蜡烛。如果孩子已能吹泡泡及笛子,家长可示范把泡泡吹得更大或更远,或用笛子吹出不同声量或长短音等。吹气练习需要孩子懂得控制呼吸,亦可运用到口腔末端的软颚,训练下颚、面颊肌肉和咀唇的配合去完成吹气,能间接提升说话的清晰度。
二)吸啜练习
此练习则可运用不同长短、粗幼及弯曲度的吸管(吸管越长、越幼则难度越高),去吸啜水或较浓稠的饮料如奶昔、果蓉,也可利用飮管吸起碎纸、贴纸并维持数秒。这动作可促进合唇、舌头后缩及提升下颚的稳定性、控制和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