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无分年龄、发病率极高 认识五大高危因素 破解三大迷思
乳房,对于女性而言,除了是重要的性别象征,还肩负著哺育下一代的重任 。根据香港乳癌基金会的统计显示,于2017年,香港的乳癌新增个案高达4373宗,即平均每天约12名女性确诊。虽然40-59岁才是患乳癌的高峰期,占51%的个案,但年龄的大小并非决定因素,香港最年轻患者也不足二十岁,切勿掉以轻心!
如在乳癌初期及早察觉,患者的存活率可超过九成,治疗的副作用亦能减至最少。患上乳癌与日常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了解高危因素并加以改善,有助减低病发风险。
何为“乳癌”?
乳房由多叶乳腺组织、结缔组织及脂肪构成,当乳腺细胞失控地分裂和增生,则形成肿瘤。如肿瘤属恶性,就是乳癌。乳癌细胞不仅会侵袭乳房组织,亦会扩散到腋下淋巴腺,以至其他器官,如:肝脏、肺部等。
乳癌的主要发病特征
乳房是表面外露器官,部分发病症状是可透过肉眼察觉。如出现以下的异常情况就会多加留神,及早进行检查。
● 乳房或腋下出现硬块
● 乳房的大小或形状改变,有局部凹陷或隆起
● 乳头出血或有异常分泌物
● 乳房皮肤出现橙皮样,红肿或溃烂情况
● 腋下淋巴腺肿大
导致乳癌的五大高危因素
目前为止,尚未有研究可找到乳癌明确的成因。但罹患乳癌不分男女,所以更要格外留神。根据香港乳癌资料库的第十份报告,调查超过一万六千多名乳癌患者,其共同拥有下列五项高风险的致癌因素。
● 77.7% 患者:缺乏运动 (每周的运动量少于3小时 )
● 65.8% 患者:从未喂哺母乳
● 38.6% 患者:中央肥胖或超重 (BMI≧25)
● 37.1% 患者:长期处于高压情绪
● 26.4% 患者:从未生育或于35岁后才首次生育
虽然家族的基因遗传也有影响,但研究提出的大部分因素都与不良的生活及饮食习惯有关。因此,预防乳癌可从日常入手!
生活模式方面:
1. 保持运动:每星期最少有4小时的适量运动
2. 控制体重:成年人的体质指数 (BMI) 建议维持于18.5至25以内
3. 纾缓压力:精神压力大会增加皮质醇的分泌,继而削弱人体的免疫力,癌细胞可更易入侵身体。
4. 减少饮酒、吸烟:世界癌症研究基金的研究证实,摄取酒精的确会提高罹患乳癌的风险。因此,建议每日不要喝多于1罐啤酒或150毫升餐酒。
饮食习惯方面:
1. 尽量少吃饱和动物脂肪:如:红肉及全脂奶类制品等,这类食品或会增加雌激素浓度,提高患癌风险。
2. 进食全谷类食品,如:米、麦片及意粉等,可以减低血液中的雌激素水平,从而降低患乳癌的机会。
3. 每天吃至少5份的蔬果,患乳癌机率能降低11%。
4. 橄榄油和奥米加三(Omega-3)脂肪酸皆可有效减低患乳癌风险。
5. 多进食十字花科蔬菜 (如:西兰花)及含有茶多酚的食物(如:绿茶)。
6. 减少雌激素浓度高的食物 (如:雪蛤膏、含有雌激素的鸡肉)。
破解乳癌三大常见迷思
1. 穿有钢圈的内衣,容易得乳癌?
曾有刊物宜称,每天穿钢圈内衣超过十二小时,会压迫到胸部的淋巴系统,使血液循环不良,更会累积毒素在乳房,导致乳癌。这个说法完全错误!美国癌症协会反驳,内衣压迫淋巴结与乳癌的发生并无任何直接关系。
2. 乳房比较大,患乳癌的风险比较高?
胸部的大小与患乳癌并无直接的关系。但如有肿瘤时,胸部丰满的女性较难以触诊摸到,或会耽误最佳诊治时机。
3. 乳癌是遗传的,如果没有家族成员患上乳癌,就没有风险?
没有家族成员患上乳癌,不代表你一定没有风险。癌症的风险因素,除了部分受遗传基因诱发外,也会随年龄渐长或环境因素(如:吸烟)引起的基因突变而造成。除此之外,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提高患癌风险。
乳癌并非不治之症,若定时进行检查,可及早发现配以适当治疗。不但存活率高,更可减低医疗开支,及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及其对身心带来的负面影响。
陈恺怡医生,香港注册外科专科医生。(照片由医生授权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