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重】水肿肚胀胃口差湿气重 补脾袪湿3方法饮汤按穴位仲有...
水肿、长暗疮、胃口差,可能是湿重?说到湿重,相信很多人会联想到与天气潮湿有关,但原来湿气不一定来自环境,还可能源于体内?在中医角度,湿重可分为外湿及内湿,两者的起因及症状不尽相同,但又息息相关。由健福堂注册中医师刘嘉雯撰文讲解,并分享如何透过穴位、按摩及汤水等改善湿重问题。
撰文:健福堂注册中医师刘嘉雯
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大家除了注意卫生,勤洗手外,也要懂得保养身体,避免生病。春天是草木发芽、枝叶舒展的季节,同时天气潮湿,人们容易感受湿邪。中医常说湿有“外湿”及“内湿”之分,何谓“外湿”呢?何谓“内湿”呢?以下细说两者的成因及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何分别。
外湿及内湿有什么分别?(按图)
外湿:外在湿邪
六淫之一,常先伤于下焦,下焦指脐下腹部,膀胱以上,因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引起,常见会表现为手脚有黏汗、皮肤容易生疮及水肿等。
香港处于南方,气候本身就属温和、潮湿,本来汗可用来排除身体不需要的水分和毒素,但许多人的工作环境都在冷气地方,导致毛孔收缩,寒邪直接压制汗液,更会让人出现身重头重、胸闷等情况。另外,如果工作需要经常接触水(如泳手、海员等)或居住在近海或近山的地方,风邪湿邪亦会更易进入人体。
内湿:内在脾虚
多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生,与天生体质及后天饮食习惯不佳有关,主要表现包括胃口差、乏力、身重、肠鸣、腹胀、大便软烂、口渴但不想喝水等。
脾脏的功能是消化饮食、吸收食物的营养并输送至全身,但如果先天脾胃功能不好,加上后天饮食不节制,如常常进食生冷食物,可能会导致脾胃消化及吸收的功能变差,营养不能输送到全身,便积聚于脾脏成为湿气。生冷食物的定义很广,除了鱼生、雪糕,更包括部分瓜果和蔬菜。
外湿、内湿互相影响
外湿及内湿两者会互相影响,中医常说“同气相求”,内湿重本身会较容易感受外湿,外湿则又可伤可及脾脏,长期会损伤脾阳,导致脾脏消化吸收功能变差,加剧湿气积聚。
环境条件难以改变,不过湿重者可透过日常保健,改善湿重带来的问题,例如穴位治疗、按摩、饮用袪湿汤水以及改善日常生活习惯等(按图):
穴位治疗
用食指按压足三里穴、阴陵泉穴、丰隆穴,每天2次,每次5分钟。
1. 丰隆穴
功效:调理脾胃,化痰湿,开窍醒神
位置: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吋,胫骨前缘外二横指处;内与“条口穴”(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8吋)相平,但相距外1吋,当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2. 足三里
功效:清热化湿,扶正培本
位置:位于膝下三吋,大概是膝盖外侧下方凹陷位置往下约四只横放手指的距离
3. 阴陵泉穴
功效:利水消肿,清利湿热
位置: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袪湿汤水
1. 粉葛赤小豆白扁豆汤 (适用于所有人)
材料:粉葛半个、赤小豆50克、白扁豆50克、排骨250克
制法:排骨先汆水3分钟,再将已汆水的排骨和其他材料一起煮90分钟,水量约为食材的4至5倍
功效:粉葛归脾、胃经,清风寒,生津止渴,解肌热;赤小豆归心、脾、肺经,利水祛湿,消肿解毒;白扁豆归脾、胃经,健脾化湿,故在祛湿的同时,还可健脾胃和补充津液
2. 佛手淮山排骨汤(适用于压力大、平常容易疲劳的人)
材料:佛手瓜3个、淮山50克、排骨250克
制法:排骨先汆水3分钟,再将已汆水的排骨和其他材料一起煮90分钟,水量约为食材的4至5倍
功效:佛手瓜归肝、胃经,理气和中,疏肝止咳;淮山归脾、肺、肾经,补脾肺肾,益气养阴,固精止带,故可疏肝并补脾、肺及肾
3. 淮山芡实莲子茯苓猪肚汤 (适用于所有人)
材料:淮山60克、芡实60克、莲子去心60克、茯苓60克、猪肚250克、水1.5公升(便秘人士要去莲子)
制法:猪肚先汆水3分钟,再将已汆水的猪肚和其他材料一起煮90分钟,水量约为食材的4到5倍
功效:淮山归脾、肺、肾经,补脾肺肾,益气养阴,固精止带;芡实归脾、肾经,健脾止泻,祛湿止带,益肾固精;莲子归脾、肾、心经,可补脾、止泻止带,养心益肾;茯苓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安神,故有健脾、益肾、养心安神之效
生活习惯
1. 注意饮食
每餐七分饱,好让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如常;另要尽量少吃对身体无益的生冷食物,而营养价值高的蔬果类则可注意进食时间或烹调方法:
生果:尽量在早上、中午食用,因早上七至九时为胃经循行时间,是人体消化功能最旺盛的时候, 但切记适量进食。
蔬菜:由于蔬菜大部分属性偏寒凉, 只有少数蔬菜属性偏温热,所以尽量熟吃,可以炒的方式烹调,或增加葱、姜、蒜、花椒等辛温的佐料
2. 适量运动
可由简单训练做起,只需要微微出汗就可,但出汗后记得要避风并擦干,最好自行添加防风外套。运动时间建议选在早上或下午,晚上尽量不运动,但可做少许拉筋;场所则可选择户外,尽量不要在健身房等冷气地方进行。
相关新闻:【武汉肺炎】立春后湿重易令疫情升温 袪湿汤水增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