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IT:极限逃生】点解会怕高吓到脚软? 5条问题拆解畏高症

撰文: 霍芷晴
出版:更新:

新上映韩国电影《EXIT:极限逃生》,主角为求生而徒手攀越高楼大厦外墙,看得令人紧张冒汗。其实,早前另一出纪录片《赤手登峰》(Free Solo),以攀爬高山为题材,也有人或许看到脚软。这种表现是畏高所致吗?怕高人人都会,但要达到什么程度的畏惧才算病态,需要接受治疗?由注册临床心理学家张传义博士来为大家解答有关畏高的疑问。

曹政奭为得到救援而徒手攀越高楼大厦的外墙。﹙电影《EXIT:极限逃生》截图﹚

张博士指,观众在看电影时产生怕高或紧张的感觉实属正常,因为人对高低的认知其实是源于视差(parallax,即两眼在观看一物体时,物体在视野中的位置变化与差异),现今电影的视觉刺激感很强烈,因此令人产生一点恐惧感也不足为其。

Q1. 怎样才算是患上畏高症?

张博士指,除高度外,曱甴、老鼠及昆虫等都会令人感到恐惧和厌恶,“每个人都对某些事物有某程度的恐惧,但只要影响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话,这就不算是病。”所以,唯有当怕高的程度会造成生活不便,或因而做出不合理的行为(如死也不肯走近窗边、一靠近窗边便会大叫及心跳加速等),才算是畏高症。

除了脚软外,畏高还有机会出现甚么征状?﹙按图了解﹚

+2

Q2. 畏高有没有先天及后天之分?

张博士指畏高是不会先天便形成的,通常小朋友是在学识爬行几个星期后(约是他们六个月大左右),便会开始对高度敏感,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爬过跌过,因此便会知道身处在高的位置会有机会跌倒,造成痛楚。

他指出,外国有很多视觉实验﹙Visual Cliff﹚,分别让刚学识爬行与已学识爬行几个星期的婴儿在以强化玻璃制造出悬崖效果的环境上爬行,结果发现刚学识爬行的婴儿会如常向前爬,但已有几星期爬行经验的婴儿却会以为身下就是悬崖,因而不敢向前爬,“从这些实验可知,经验加上视觉运算和学习所知,就会令到他们因为害怕而不敢前行,所以怕高其实是于后天形成的。”

外国有很多视觉实验﹙Visual Cliff﹚,让刚学识爬行与学识爬行几个星期的婴儿,在平地上爬行,而另一边则利用强化玻璃制造出悬崖效果。﹙网上图片﹚

虽然畏高不会先天形成,不过张博士指后天形成的畏高,其实先天基因都有一定影响,“例如是高度、打雷等自然状况,又或是蛇、曱甴、蜘蛛及狮子等,都有远古的历史,在很多很多年前的人已经会怕会惊,所以在人类的先天基因演化下,他们会容易教导下一代知道这些事物是有危险性的,加上后天的学习,人们就会较易对它们产生恐惧;而汽车这些(近百多年内出现)的现代产物,就较难令新一代知道其危险性,所以较少人会对它产生恐惧。”

Q3.为甚么畏高会有脚软等反应?

很多患有畏高的人,当行近高的地方时,如玻璃幕场、水晶车箱或玻璃地板时,就会有脚软、跌坐在地上、怎样都行不到及站不起来的反应,究竟为甚么会这样呢?张博士表示,这些行为都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防止自己继续前进。

有些人只是想起高楼大厦的画面,就已经很忧虑甚至发恶梦,这便是恐惧过量的表现,如程度会令生活受到限制的话,就要及早求医。

Q4.有没有暂时克制畏高的方法?

张博士指,因为畏高是深层次的恐惧,实在没有可以即时完全克制的方法,“暂时克制的话,其实只可以死忍及稍为分散注意力,例如不望向玻璃窗,而是望向其他人。”

Q5.是否可经治疗而不再畏高?

张博士表示,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其实畏高都可以治疗的,只要慢慢习惯,便可以克服恐惧,“但不是你自己迫自己去好高的楼层向下望便可以习惯,患者可以约见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生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先从认知层面调适,要知道患者为甚么会对于高度有不合乎常理的思维,例如觉得一靠近窗就会跌下去、整个窗户塌下来、觉得自己会死等。其实很多想法都只是由患者他们自己预测,与事实不符的,所以医生就要诱导他们说出当中的原因。”

当了解到患者有哪方面的思维差错,便要配合行为治疗的协助,以实证他的想法有偏差,“很多患者到见心理学家时才会得悉自己有如此想法,虽然有些想法与现实相符,例如在高层的危楼上很危险,这是对的,但并不所有地方都有危险的,所以要重新教导他们这点。”

行为治疗方面,张博士指会带他们搭升降机,慢慢去更高的楼层,一步一步来,不会一下子就去最高。习惯后就能渐渐克服。

行为治疗方面,张博士指会带他们搭升降机,慢慢去更高的楼层。﹙Photo by Joseph Chan on Unsplash﹚

然而,张博士认为不一定所有心理恐惧都需要去克服,关键是这恐惧的感觉会否影响日常生活,若不加理会,可能会引起其他情绪问题,便应及早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