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众故事】孤独精变浪漫唱作人 林一峰:要多谢屋邨木人巷生活

撰文: 黄浩晋
出版:更新:

“如果我俾木人巷林二汶嘅话,香港屋邨俾咗个木人巷我,所以都系要多谢呢个社会。我写咗一首歌叫《雪糕车》,系讲屋邨生活,‘一家七口三百呎内’𠮶件事系真㗎……”
林一峰的音乐一向予人浪漫、治愈系的感觉,到底孕育这些作品的土壤从何而来?他与妹妹林二汶又是如何踏上音乐路?大家不要错过今集众故事!

童年娱乐就系唱歌 一峰同二汶合作一味靠“逼”?

“我同二汶最大娱乐系音乐,因为草根家庭都冇咩嘢拣。咁啱钟意,又揾到少少零用钱㖞,咁咪做落去啰!”一峰与二汶合唱的作品及演出大家都看过,其实两人少时候已经合作,不过主要是“阿哥逼细妹”。一峰十多岁时已经接触演出工作,每星期到黄金海岸演出,每节两小时,鉴于体力有限所以“请枪”:“一个人点唱到两个钟呢,咁啱林二汶又识唱歌,我就迫佢同我一齐唱喇!”当时歌酬每次2000元,对还在求学的年轻人来说十分丰厚,一峰笑言:“对一个十几岁小朋友嚟讲系好好用,当然我系唔会分俾林二汶,哈哈!”

“我同二汶最大娱乐系音乐,因为草根家庭都冇咩嘢拣。咁啱钟意,又揾到少少零用钱㖞,咁咪做落去啰!”(受访者提供相片)

浪漫因子早就植根 出走的渴望化作动力成就首首经典

虽说“一峰逼二汶”,这位兄长是否早有预谋为妹妹设下木人巷?他想了想说:“如果我畀木人巷林二汶嘅话,系香港屋邨俾咗个木人巷我,所以都系要多谢呢个社会。”《雪糕车》内歌词写道“一家七口三百呎内”是真有其事,每人各出奇谋寻找自己的空间,而一峰的方法反映了浪漫的基因一早潜藏在他心中。

“我揾空间嘅方法系望住对面旧启德机场,基本上系伸手可及,每一日如果你唔飞机升降声浪,同埋佢会唔会坠机嘅话,系好浪漫嘅件事。”亦因为每天看着飞机升降,他找到“离开时为了回来”的动力:“如果冇𠮶个咁狭窄嘅居住环境,亦都冇咁大离开嘅渴望!”

“如果我畀木人巷林二汶嘅话,系香港屋邨俾咗个木人巷我,所以都系要多谢呢个社会。”(受访者提供相片)

音乐养分从何而来? 西方“真文青”成启蒙老师

即使有动机,也需要养分,否则所有灵感也只留于想像,无法转化为乐章,与听众交流。那林一峰的音乐养分又是从何而来?是谁启发他踏上“一人一结他”之路?“我细个接触音乐只可以从收音机,同埋舅父留俾我哋Sing Along歌曲,全部都系6、70年代嘅英文旧歌,Peter Paul and Mary作品我好熟㗎!”

年纪渐长他找到自己的“呼召”,他更发现“一人一结他”只是表演形式,重点是人文思想。“年纪一路大开始揾到自己嘅calling,原来系70年代美国、加拿大的唱作人为主,例如:Leonard Cohen、James taylor、Janis Ian。”他续说:“最影响到我并唔系音乐形式,而系人文思想,佢哋真心文青嚟㗎嘛!最重要系歌词、音乐意境同讯息,呢样嘢系华人音乐世界好少㗎嘛!因为音乐被视为娱乐,但西方系攞嚟做社会教育。”

及后一峰更想到将西方的唱作人文化,与台湾文案企划放到广东歌创作,虽然笑言自己“可能净系识做呢样嘢”,但正因为这份坚持奠定了他鲜明的风格。

70年代美、加唱作人是林一峰的启蒙老师:“最影响到我并唔系音乐形式,而系人文思想!”(受访者提供相片)

“孤独精”蜕变成浪漫唱作人 如何做到孤独但不寂寞?

林一峰的作品总是离不开“浪漫”二字,可能有人会想到,是否要处处留情收集灵感才可写出各种作品?岂料他自言从小到大是孤独精:“由细到大基本上我都系孤独精。练结他都系自己一个练,学校合唱团又净系俾女仔玩。当时我学长笛,屋企又冇地方练,因为嫲嫲一听到就叫我唔好吹,因为觉得个音色好惨。其实件事系好孤独,但我好享受。因为当你好钟意一件事,就唔会寂寞;而当好多好孤独嘅人走埋一齐,就唔会寂寞,音乐就系有呢个神奇嘅力量!”

当你好钟意一件事,就唔会寂寞;而当好多好孤独嘅人走埋一齐,就唔会寂寞,音乐就系有呢个神奇嘅力量!”(受访者提供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