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唔理好丑靠派胶上位 骑呢歌手泛滥“搞弯”乐坛?
撰文: 史顺宜
出版:更新:
来到年尾乐坛颁奖礼季节,“乐坛己死”、“香港只有娱乐圈,没有乐坛”等字眼,再次挂在网民嘴边。香港乐坛不景气的其中一个原因,其实是否与某某唱片公司出歌的门槛有关?以最近在网上推出新歌的女新人王雯(Nuna Wong)为例,她的这首《Call Me Nuna》可以说是2017年“骑呢”之最。单看歌曲的MV及其演绎方法不禁令笔者想起,究竟她成为歌手是为了“追梦”,还是想侮辱“歌手”这一个职业?
新晋女歌手王雯最近推出全新派台作品《Call Me Nuna》,如果你对王雯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不紧要,因为笔者也有同感。其新歌为何令人觉得是2017年“骑呢”之最?只能以“相信大家的耳朵是雪亮”来形容听后的心情。至于MV观感,则用4个字形容“冲击眼球!”(点撃以下影片收看MV)
香港乐坛青黄不接的问题并不第一天的事,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近十年在颁奖礼舞台上出现的都是熟悉面孔,陈奕迅、容祖儿等更是长胜将军。话虽如此,但香港依然有不少歌手默默耕耘,等一个时势造英雄的机会。虽然未知会否有天能“升呢”得到认同,但他们做的音乐起码也是良心制作,尊重“歌手”这一个身份。
“歌手”向来不是想做就做,门槛条件更是非一般高。如昔日80、90年代的歌手,随便数数总有一个是你的心水,因为他们追求的是“声、色、艺”。不过近年有某类唱片公司却对“歌手”出现误解,用一种低端的包装手法来宣传,他们签歌手的门槛更是不值一提,五音不传都可以,只求够骑呢。可能以900元制作MV为噱头、有些以歌词哗众取宠作生招牌、有些以低级趣味方式引人注意,务求以最骑呢的方式得到大家关注。做法犹如当年𡃁模在书展为宣传要“飞钉”、“漏M”一样。究竟为何他们要把“歌手”变得低俗呢?是有求就供?还是社会已经反智如此?这个问题实在很值得大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