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挑选小食调查】以子女喜好为主 对食品营养成份认知不足
有机构于本年4至5月期间,进行“本港家长为子女挑选小食习惯”的网上问卷调查,成功访问501名育有6至18岁子女的家长。结果反映本地家长会尽量亲自预购小食给子女,但在选购时会以子女喜好为主,忽略了反式脂肪或防腐刻/人工添加剂等因素,关注食品营养成份的意识仍有改善空间。
这次由O’Farm绿盈坊进行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以上的家长,每星期至少有两至三天会为子女预备小食(包括亲自或吩咐佣人烹调或购买),没有准备的家长主要都是因为工作繁忙或子女会自行购买。而家长为子女预备小食时,近五成(48%)回应“只要子女喜欢吃就买或煮”,首选小食是面包(20%)、饼干(19%)及水果(21%);饮品以牛奶(21%)、水(16%)及豆奶(15%)为主。
家长对食品营养成份认知不足
虽然大部分家长都会亲自为子女选购小食,但逾八成家长没有将“不含反式脂肪”或“不含防腐刻/人工添加剂”设为考虑因素之一,又有近八成(77%)的受访者认为牛奶可补钙,约三成受访者认为“无糖即无加糖”,反映家长对食品营养成份的认知不足。
O’Farm联合创办人兼董事总经理邱奕豪表示:“其中牛奶是否可补钙这个迷思仍然富争议性,但已有无数研究证实牛奶会导致敏感、湿疹等。更有统计指出牛奶消耗量愈多的国家,国民患有癌症及骨质疏松的比例愈高。标示为无糖的产品许多都有添加代糖,当中可分为天然和化学代糖,要细心分辨。”
主办机构也提出以下建议,提醒家长勿坠入食物陷阱:1. 看清反式脂肪
饼干、面包等可能含有反式脂肪,影响心脏健康,选购时必须看清营养标签。但就算标示为零,也要再看看成份是否有氢化式植物油。因为在食品工业发现半氢化式植物油才会被检验出反式脂肪,反而全氢化式植物油,是检测不到的。另外,反式脂肪含量低于0.4,也会四舍五入为零。
2. 牛奶不是真的高钙我们经常误解牛奶的含钙量很高,但其实芥兰和果仁的含钙量是牛奶的1.5倍,芝麻的含钙量更是牛奶的10倍。所以要为身体补充钙质,牛奶并非最佳之选。
3. 苹果味果汁不等于是苹果汁
有苹果味的果汁,并非是真正的苹果汁,可以是水、糖和调味剂的混合物,家长需要看清成份表。而看成份表时,要留意成份的排序,成份排愈前,代表比例愈高。
4. 乳酸类饮品四分一是糖
原来益力多、可尔必思等乳酸类饮品,其中四分一是糖份。根据食物安全中心的检测结果,以每100克饮品计,乳酸类饮品的糖含量由13克至16克,比汽水的糖含量(10克-13克)更高,因此应避免大量饮用,以免摄取过量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