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变学生 齐齐上堂学抛接传球 将榄球运动带进小学
回想儿时体育课,最常接触的便是篮球、排球及跳绳,又或羽毛球和乒乓球,对于没眼界或手脚不协调的学生来说都十分困难,每次上运动课都充满挫败感,渐渐亦对运动缺乏兴趣。而玩法相对较简单的榄球,便适合缺乏运动细胞的学生。香港榄球总会榄球事务及发展总监黄耀斌形容榄球就像玩“捉依因”,不需太多技巧,但亦刺激感十足。今年榄球总会更与香港教育大学合作,设计出更简单的入门级“非撞式榄球”,并为现职小学体育老师提供教学培训课程,参加的体育老师除了学习授课技巧外,更能获赠由汇丰银行赞助定制的教学配件,让更多小学生有机会体验榄球活动。摄影:陈嘉元
这天37位现职小学体育老师聚集在京士柏运动场变回学生,参加非撞式榄球培训。记者穿着厚外套包着围巾,仍被凉风吹得脚震震,但一众换上轻薄运动服的老师已跃跃欲试。
榄球总会成员作简单的示范后,老师们便分组练习,例如热薯仔传球、十字传球围着圈,以固定路线跑动的同时与队友互相抛接,看来就只是破冰游戏,与榄球没有关连,实际上这些练习可让身体熟悉榄球运动独有的传球方式。热身过后,便进行分组比赛及轮流扮演老师角色,以学生的角度感受乐趣,同时实践教学技巧。
虽然平日已经常接触运动,但当拿起榄球,老师们仍觉得十分新鲜,落场练习时尽情跑动,聆听教练讲解时又立即变得认真。37位参加的老师中,有29人来自津贴小学,吕老师和谢老师便是当中两位。
教授体育课十多年的吕老师表示,榄球在香港属冷门运动,故对学生非常新鲜,简单的玩法能让学生更易获得满足感:“篮球要跑、要运球,持拍类运动又再多一件道具,初小或手脚不协调的学生会较难控制。榄球较易掌握,以跑动为主,有刺激感之余亦容易获得成功感。”吕老师又表示,津贴小学资源紧绌,人手、场地和用具都是问题。今次的培训有很大帮助,校方获赠器材,相信日后能让更多学生接触榄球。
谢老师表示这次培训对于日后为学生上课时非常有帮助:“虽然日常亦有玩榄球,但自己玩与授课不同。我任教的是中度智障学校,学生肌能较弱,今天体验当学生时,留意到很多细节和教导技巧,例如抛开规则,把活动分拆成小游戏,先从中获得乐趣,这都有助日后回校任教。”
榄球似玩“捉依因”?
与篮球足球或持拍类运动相比,榄球的规则和技巧十分简单,“我经常跟小孩说就像玩捉依因,拎住个波,唔俾其他人掂到,跑到去终点就赢。”黄耀斌教练表示,很多家长第一次认识榄球时,都以为十分危险,但经过讲解后都会明白并非如想象中暴力,亦希望小孩能体验。
为了让小孩更能体验榄球的乐趣,香港榄球总会及香港教育大学合作设计出更适合小学生的“非撞式榄球”—传统冲撞式榄球运动有大量身体接触,两队球员以擒抱倒地方式争夺或传球,危险程度较高。而“非撞式揽球”以触碰代替擒球,减少倒地受伤机会。
因为缺乏练习场地,榄球难以在香港推广,香港榄球总会期望透过今次的训练,把榄球运动渗进小学,让更多人认识当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