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子女情绪 教育心理学家教父长了解校园欺凌及应对方法(上)
美美今年读中一,一向以来成绩虽然不算突出,但总算勤力好学,对上学不抗拒。最近她的妈妈发现她每天放学回家都郁郁不欢,一声不发便把自己锁在睡房,有时连晚饭也不想吃。
【编按:作者为注册教育心理学家廖坤怡】
有一次妈妈更发现美美放学后在睡房偷偷地啜泣,妈妈终于忍不住问她究竟最近怎么了,美美终于放声大哭,向她透露在学校被孤立,每天都有同学在取笑她。于是妈妈再向班主住查询,老师起初也没有留意,但后来向班中同学明查暗访后,发现原来在班上有两位男同学带头欺凌她,因为她个子矮小,给她改了个很难听的花名。小美由于性格文静,在班上没有太多的朋友,因此不敢反抗,而其他同学只是在旁观看,没有施以援手。因此欺凌行为却越变严重,令美美觉得孤立无援,每天回校有如等待行刑一样。
美美所经历的欺凌行为,可能很多人都经历过。欺凌行为有时并无特别的起因,可能只是在班中有些同学偶尔有一些奇怪的行为和特征,例如身材矮小、某天面上长了暗疮、说错了话、换了一个发型等等,便会渐渐变成他人取笑及排斥的对象。起初只是几位同学,后来附和和旁观的人越来越多,而被欺凌的同学无力还击时,起哄的场面每天都会出现。
不同的研究显示,欺凌行为大致上分为身体欺凌、言语欺凌、人际关系欺凌及网络欺凌。而在欺凌行为中,大致上有三类人 – 施虐者、受害者及旁观者。别忽略旁观者的重要性,他们可在欺凌过程中担当很重要的角色。而他们大致可分为五种 – (1) 置身事外; (2) 支持受害者 (暗中或公开):(3) 附和施虐者;以及(4) 主动参与成施虐者;及(5) 保护受害者。
另一方面,施虐者和受害者亦有一些特征。例如施虐者通常都是霸道并缺乏同理心、有朋友认同、自身缺乏安全感而转向攻击他人来保护自己。而受害者一般都是性格较内向怕事、朋友较少、表达能力不佳及欠缺社交技巧,或拥有某些性格、行为或外貌上的特征。
而作为受害者的家长,除了明白欺凌行为的成因及不同人物所担当的角色外,真的没有办法帮助子女走出困境吗?他们可以如何与学校老师合作,帮助子女扭转劣势?在下一次会有更详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