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补习班】小朋友“漏口” 言语治疗师示范如何搣甩口吃
“我…我…想食苹果。”父母总希望小朋友口龄伶俐,一旦听到他们口齿不清,甚至漏口,便会大为紧张。言语治疗师解释,小朋友口吃主要有3个成因,不过只要家长没有太紧张,很多小孩长大后也能“搣甩”这个问题,父母不用过分担心。
摄影:龚嘉盛
摄录:黄卓敏、詹郭敏
剪接:李伟轩
言语治疗师潘文玮(May)指,小朋友口吃的成因很多,常见的原因有3个。而家长发现小朋友说话“漏口”时,并不需要紧张地喝停或表现惊讶,否则形成孩子的心理问题时,他们要改善口吃便会更困难。
原因一:成长性口吃
May解释,这方面的口吃是阶段性的。试想像一个小朋友从3、4岁阶段,他们的突然接触到的环境刺激很多。他们开始上学,与其他小朋友的互动渐多,令他们想表达的事物有很多,不过他们的语言能力未必配合,即是脑袋比嘴巴转得快,因此他们说话时出现“成长性口吃”。
小朋友有很多说话想说,但是组织能力不够,所以说话就不连贯和流畅。有时候,他们说话时的字词重复,例如“我、我、我…想食苹果”;有时候,他们会拉长了一些字音,例如“我想食──苹果”;甚至可能只是说话的开首不顺畅, 加上他的样子有少许不自然,出现很多眨眼动作。
凭这些特征,家长可以发现小朋友可能在说话表达方面未准备得很好。只要小朋友的言语发展再追贴他们沟通的需要,到了4、5岁的阶段,渐渐就会没了口吃的现象,家长不用太担心。
原因二:协调问题
May指,假如家长看到小朋友说话时,喉咙、颈项很“肉紧”,很易说到青筋尽现,那表示他说话时的呼吸、用气和肌肉协调得不够好。小朋友用气不好,也会因他太肉紧的关系捏紧了喉头,说话时变得不流畅。只要他练好说话、呼吸和肌肉的协调,呼吸和说话都可以同时顺畅,口吃的问题便可以慢慢改善。
原因三:心理性口吃
很多小朋友在3、4岁出现成长性口吃,一开口说话时,他自己和身边的人都很紧张。父母一听到他出现口吃时,便要他“唔准讲嘢住”,又或者立即被骂。结果他一紧张就口吃,慢慢形成心理上的问题,这情况或到长大了改善不到,口吃问题一直伴随。
口吃与遗传有关吗?
很多家长也会问,小朋友的口吃问题会不会和遗传有关?
May解释,遗传是不排除的成因,不过小朋友说话能力也是模仿家人,所以时有发现是小朋友模仿了家长说话不流畅的特色,又或是看到家长说话时用气也不是很顺畅,他便模仿了那个协调方法。因此,假如家长有口吃,小朋友也有口吃,除了是遗传之外,大有机会是环境性的因素而造成。
发展迟缓VS口吃
如何得知小朋友的情况是口吃,还是言语的发展迟缓呢?
May认为,第一步我们要知道小朋友语言发展慢,会否就是导致他口吃的原因。 她建议小朋友先接受语言评估,知道他的语言能力与岁数需要是否配合。 假如他言语发展方面真的慢了,将先训练他的言语发展,再慢慢帮助他脱离口吃的问题。
不过,如果小朋友的言语发展很好,只因为他心急,例如经常很多事想表达, 结果愈说愈差的话,我们反而要由小朋友说话的习惯开始来做训练。
简单训练
如果小朋友说话有口吃,并且很频密,家长只需提一提他:“停一停,呼吸一下先,等呼吸畅顺后再说一遍。”然后再看看他能否自己说得流畅,如果不行 家长只需说一个顺畅的示范给他,惟不一定要小朋友立即模仿一次。May指,小朋友能即时模仿到是最好,但即使说不到也给他一个顺畅的示范,令他有机会慢慢学习,将能力内化,逐步改善到口吃的问题。
May强调,家长切忌因为小朋友口吃而大声责骂,或者家长自己对他口吃的问题大为紧张,每逢小朋友口吃,父母的样子也立即崩紧了。“其实小朋友能感觉到紧张的气氛,对他们来说亦有影响。”May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