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术能力】爸爸平日讲“数” 幼童三岁已懂得算术|招隽宁

撰文: 招隽宁
出版:更新:

2019年有香港的学术研究发现,爸爸日常的陪伴影响幼童的算术能力,即使孩子还未够三岁。

让亲子互动助穷困家庭

其实幼童早在正式入学前已有一定运用数学的能力。过往研究已显示,幼童的数学知识预测了小学和中学的数学成绩。

在亲子互动里不论是刻意还是不经意,幼童已有学习数学的机会,只是华人地区鲜有研究证实亲子互动会否提升数学能力。所以,有学者想知道父和母分别如何帮助幼儿明白数学,希望这方面的研究可特别支援教育资源不足的低收入家庭。

两种数学能力

算术能力有两种。一种是正式的认写数字、刻意地学习数学概念和系统。另一种是日常生活、不经意的学习,例如望著时钟说“一小时”、去买“两樽”牛奶、拿出“三辆”玩具车等。

第二种学习总带著生活的脉络。不经意在生活里学习是幼儿的天赋。

研究量度亲子互动与幼童的数学能力

学者找来109位2至3岁的幼童,他们都有读幼儿园(N班),未受幼稚园的教导所影响;学者亦分别找了他们的父和母。

父母二人各自填写问卷,汇报与算术有关的亲子互动的频密程度,24条题目包括传授技巧、阅读、玩游戏和生活应用(下文详述)。

那些约3岁的幼儿也要接受数学“难题”的挑战,幼童能掌握甚么算术的概念呢?

学者让幼童由1数到50;又测试他们在数目与物体一对一的认知能力(one-to-one correspondence principle)、数完物件后确认有多少个数目的能力(cardinality principle)、由哪一个物件数起不影响总数结果的认知(the order-irrelevance principle)。然后,研究人员又尝试了解,幼儿能否区分数对与数错的情况、能否比较数字谁大谁小,以及物件多了少了等概念。

各种关于算术的概念指标,合共有34条题目。

结果:不经意的生活应用对幼童至为关键

整体来说,爸爸比妈妈更常与孩子玩数字游戏,然而这并非令幼童数学能力提升的关键。

结果显示在说明因果关系的统计学模型里。除了年纪和家境因素有关外,爸爸在生活应用层面让孩子接触数学,显著提升幼童的数学能力(beta为0.272, p少于0.05)。妈妈在这方面并没有同等的影响力。相比刻意传授技巧、阅读数学书、玩数学游戏,

爸爸在日常生活应用数学的效果更显著。

研究说明父母不要轻看爸爸的角色。

即使子女年幼、不足三岁,爸爸在日常里已经发挥著影响力。学者肯定了家庭生活的教育,日常相处可相比于幼稚园的学习。

学者认为这发现有助低收入、教育资源紧绌的家庭,要让他们明白“爸爸的陪伴”是孩子重要的成长资源。

那么可以如何做?甚么亲子互动才算是与算术相关?

学者提到这四类活动:

【生活应用类】购物时谈到价格;使用计数机;用月历或日历;给孩子手表

【传授技巧类】认数字;数物件;用形状、大小、颜色来分类或排序;倒数;学简单加数;唱数字歌;分数量和大小的技术等

【阅读类】在书上连线;看数字书;读有数字的故事等

【玩游戏类】玩卡牌游戏、游戏时计时、玩收集分类的游戏等

延伸阅读:

Liu, Y., Zhang, X., Song, Z. & Yang, W. (2019). The unique role of father-child numeracy activities in number competence of very young Chinese children.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28(4). doi:12.1002/icd.2135

作者简介:招隽宁(父职研究及培训经理)

作者组织网站:http://www.familyvalue.org.hk/rd.html

全职爸爸,认为世上没有爸爸是兼职的。好奇心重,钟意研究爸爸角色,希望有日揾到传说中的父能量。每天在好爸爸中心上班,并负责管理一个研究父职的“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