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补习班】9成性侵犯者非陌生人 保护自己认识好、坏接触

撰文: 李欣愉
出版:更新:

社会不时发生儿童性侵犯案件,而侵犯者往往是受害人身边熟悉的对象。护苗基金高级教育主任杨文慧(Elia)表示,所属机构在2017至2018年曾统计,有9成侵犯者是受害人所认识的,包括老师、 亲人、 朋友 、或是任何认识的人。Elia又指有些侵犯者会以“行动前有询问小孩的意愿”来辩驳以图脱罪,但小孩的认知和理解往往未够成熟去判断何谓性行为或侵犯者的意图,因此需让小孩认识好、坏接触,学会保护自己。

虽然性侵犯已不是新鲜事,但市民对此仍有误解。根据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和社会福利署的资料,儿童性侵犯定义如下:

—指一切透过武力、欺哄、讨好、物质诱惑或其他方式,把儿童引进性接触,以求满足侵犯者性需求的行为。而所谓性接触,可包括有身体接触的行为,例如性交、手淫、口交、爱抚等;但常被忽略的是没有身体接触的行为,例如向儿童露体、吩咐儿童露体、勉强儿童看色情录影带、拍摄儿童裸体照片、利用儿童从事色情行业等,也可算在儿童性侵犯之列。—性侵犯可能发生在 家中或其他地方,侵犯者可能是 儿童的父母、照顾者、其他 成年人甚或其他儿童,侵犯行为 可以个别或有组织的方式进行。—儿童性侵犯有异于随便的性关系,后者不涉及一方对另一方性方面的利用,例如男童与女童之间随便的性关系,虽然男童可能会因此触犯猥亵侵犯(非礼)或与未成年少女非法性交的罪行。—根据律政司的意见,任何依赖他人照顾或发展不成熟的儿童和青少年如涉及其不能完全明白的性活动,会被视作不能作出“知情同意”。举例来说,某名儿童如为了换取零食或金钱而涉及性活动,即使他曾经向施虐者表示“同意”,也不能被视作已经作出“知情同意”。

坏接触会让人产生负面情绪。

根据以上资料,性侵犯不一定有身体接触,Elia举例曾有侵犯者致电给小孩,以进行性教育为由要求小孩跟从自己的指示,例如脱衣服或抚摸自己的身体。性侵犯的方式层出不穷,家长难以逐一向小孩说明,因此Elia认为可教小孩认识“好接触”和“坏接触”,拒绝和停止对方让自己身、心理不舒服的行为,让小孩在日常生活中也懂得保护自己,日后遇上不法之徒时亦有勇气拒绝。

小孩有疑问点答好?

爸妈总是教导小孩不要接受陌生人的引诱,事实上9成性侵犯者都是小孩身边的亲友,更有家长表示小孩看新闻后曾询问“为甚么要侵犯小孩”、“爸爸日后会否侵犯我?”等等。

对于第一个疑问,Elia建议根据小孩的能力找适合的措词,用小孩理解的例子,尝试解释“每个人犯罪的原因都不同,可能是犯罪者患有心理疾病、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行为因而犯错”这概念。

至于第二个问题,Elia则表示著眼点并非“谁谁谁会否侵犯自己”,家长不应也不需要强调要防犯某一个人,而是应让小孩知道身边有各种不可预料的危险,因此要学会保护自己,遇到危机时要懂得拒绝让自己不舒服的行为。同样地,Elia亦提醒家长应要尊重小孩的意愿,如小孩能明确地表达反感的情绪,例如不想被亲人拥抱、想有私人空间,爸妈亦应尊重,以免小孩惯于勉强接受反感行为。

如怀疑小孩遇上性侵犯,爸妈该怎样做?

当遇上性侵犯时,小孩的身、心理或会出现不同的征状,爸妈们可参考以下识别指标:

不过,纵使小孩出现以上特征,亦未必等于真的受到性侵犯,仍需透过检查和询问查证。Elia很明白当家长有怀疑时都会很生气、伤心,和急于找出真相,但这时爸妈更要保持冷静:“当家长心情很乱、很生气时,小孩亦会感受到父母的情绪,但小孩不一定明白爸妈激动的原因,甚至会怀疑是否自己做错事、自己顽皮或其他事情 做得不好才让父母生气,因而反过来让小孩责怪自己。”

处理疑似性侵事件时,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静。

Elia指出,在性侵犯案件中,做错的一定不是被侵犯的小孩,因此在处理时爸妈亦要小心不要表露任何责怪的意思,例如“为何不早点跟我说!”“你早些告诉我就不会有事了!”这些说话对于已被侵犯的小孩来说是二次伤害。

向小孩查问细节时,Elia建议用开放式问题,例如“告诉我发生甚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甚么时候发生的?”这些询问方式可让小孩说出更多内容。相反,“是否谁谁谁搞你?”“是否上星期三在谁的家、他拉你进房间时就摸你?”“他是否这样摸你?”“他是否掂你阴部?”这些只能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会让小孩倾向回答某个答案。另外,家长亦不宜追问相同的问题,以免小孩有“刚才明明答了不是,为甚么爸妈还继续追问?难道我答错了?是否要答是,爸妈才不再问?”这种想法。

Elia又强调,不论小孩在询问过程中能说多少内容,这已是十分勇敢的表现,家长应给予赞赏,让子女有信心和感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