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没信心做好爸妈的角色怎么办?

撰文: 育儿教室
出版:更新:

看到文章的这个标题,为人父母的你也在面对这个问题吗?为人父母,相信都曾经接受过各式各样不同程度的“家长教育”。“教育”你的,远至网上世界作遥距教学的育儿专家,近到身边的亲朋戚友、6299等等。五花八门的育儿理念、管教技巧,像有数十根手指头指向你,指导你“做得人阿爸阿妈就应该点点点”。【编按:作者为香港心理学会注册辅导心理学家邓军乐】

有位妈妈曾经跟我说:“我字都唔识多只,唔系一个叻妈妈。每次听到其他家长在小组头头是道地分享培育心得,我就自愧不如。”

社会对“父母”的期望、标准,令不少爸妈或多或少承受著“比不上”、“力有不逮”的自卑感。这种不足的感觉,并不好受。究竟,该怎么做才能提升自己为人父母的信心,拥有更好的心理状态去培育孩子?

各位爸妈,请不妨先问问自己:

“我有的是自卑感,抑或是自卑情结?”

还不都是自卑?两者有分别吗?据奥地利精神分析学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所说,每个人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Sense of inferiority)。自卑感并不那么可怕,它可以是种推动力,驱使人多加努力,做出一系列的行为以作心理补偿,抵抗“无能”带来的威胁、焦虑。可是,若爸妈放弃以行动补偿自己的不足感,以形形式式的原因“合理”地让自己逃避自卑感,这就意味著自卑感已转化成自卑情结 (Inferiority complex) 了。

有位爸爸因感到自己为人父亲的不足而努力去检讨、装备自己,抽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及陪伴孩子。自卑感因而成就了积极、懂得照顾孩子需要的爸爸。另一位爸爸总是埋首工作,总是在儿子入睡后才下班回家。可是,在儿子参加了英国游学团的那一个星期,爸爸却“巧合地”变得空闲,晚上七时下班,七时半便回到家中。倾谈过后,爸爸发现了自己其实很怕与儿子沟通。他不懂回答儿子千奇百怪的问题、不懂儿子的多愁善感,亦没信心可以像其他爸爸般与孩子打成一片。工作成为他逃避与儿子相处的方法,令他不至于被这种“不懂做爸爸”的感觉淹没,却让他白白错过了孩子的成长。

上述的两位爸爸,你认为他们的亲子关系如何,又为孩子营造了怎样的成长环境?

“作为父母,我的强项是什么?”

互相比较往往是痛苦的开端。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与其只著眼于自己比不上其他家长、达不到“社会标准”之处,倒不如换个角度,发掘并专注发挥自己独有的优势。想一想,这些优势如何助你培育孩子?就如文章开首的妈妈,没错,她的学识不高,“字都唔识多只”。但她却很懂得与儿子相处之道。

“点解你咁喜欢妈妈呀?”我问她的儿子。

“因为佢煮的蕃茄猪扒饭好好食!仲有,妈妈笑得好靓。”他甜丝丝地答道。

不难想像,她是一位亲切、爱护孩子又厨艺了得的妈妈。

而你又找到了自己作为父母的独有优势了吗?

最后,不论你是否已为人父母,遇到身边的爸爸妈妈时,请尽量少给一点“权威式”、“罐头式”的建议,给予多一点欣赏及肯定吧!

*以上故事人物纯属笔者据资优教育及心理辅导经验而创作出来的虚构个案。

参考文献

Adler, A., & Brett, C. (2009). Understanding 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 Oxford, England: Oneworld.

作者简介

邓军乐 (Kelvin)

香港心理学会注册辅导心理学家,现于香港科技大学资优教育发展中心从事资优生心理辅导及家长教育。他积极提倡品格及情绪教育,并深信千里马,也要依靠伯乐的知人识才,方能举蹄奔驰,发挥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