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训练】家长急救孩子“漏口”六招|博士妈妈
相信不少家长曾遇过,小朋友年幼时,叫“妈妈”时变了“妈、妈、妈”。如果小朋友在2、3岁,未能流畅以口语表达意思,说话偶尔口齿不清、“口窒窒”,这未必是真口吃。随著年纪渐长,孩子的语言能力提高,至3岁半左右应可减低假口吃情况,但若情况持续至4岁以上,家长则别掉以轻心,需多加留意,甚或要找言语治疗师作评估了。
“口吃”、又俗称为“漏口”,是指说话不流畅,一般人在紧张时,偶尔亦会说话不流畅,那是正常的。但如果说话时经常表现异常紧张,喉咙肌肉收紧,并有眨眼、嗡鼻等小动作出现,就必须多加留意,这可能是患有口吃问题。
一般来说,口吃患者说话会有2个常见征状:
1.重复声母或词语
例如:“/e/.../e/.../e/...而家我哋去餐餐餐厅食饭”
2.把语音拖长
例如:“书【shshshsh】包”,时有语句窒碍或中断,例如:“【停顿数秒】超级【停顿数秒】市场已经关门”。
口吃无药可医吗?
不少人认为口吃与心理状况有关,不过医学界至今未有定案,目前医学上尚未有药物可根治口吃。
了解孩子口吃原因
要改善情况,父母必须正视问题,多了解分析小朋友口吃的情况,观察问题是否经常出现在某种场合、在某些人物面前、又或是由于某些话题,例如是在嘈吵的环境下、公开演说,或是与不相熟的人说话等。当家长认清小朋友的口吃原因,便可协助小朋友放松情绪、调整心理,避免过度焦虑,减低压力,营造一个自然和谐的说话环境及气氛,减少口吃的发生。
除此,我也有一些贴士与家长分享,在日常生活中协助孩子改善口吃:
1. 鼓励放慢说话速度,学习慢慢组织句子。
2. 配合音乐,加强节奏感的训练。
3. 耐心聆听孩子的说话,与他们保持适当的眼神接触、注意他们的身体语言。
4. 多给予笑容及鼓励,减低孩子的不安感。
5. 训练宜由浅入深,由词到句,由短句到长句。
6. 与孩子多玩讲故事游戏,提高其叙事能力。
当家长发现孩子口吃情况持续无改善,甚至影响到社交生活,家长在需要时应寻求专业的言语治疗师,让孩子有系统地训练口腔肌肉。还有一点需谨记!家长及身边的人千万不要嘲笑口吃的人,此等行为是会严重打击患者的自信心,家长应多鼓励孩子多说话,从旁协助他们改善口吃问题。
秦蓁博士 Joyce chun(专页:博士妈妈)
香港大学言语及听觉科学系博士,身兼言语治疗师、新加坡卓荟国际幼稚园校监、社企创办人于一身,育有两仔一女,爱钻研孩子成长,常透过小把戏训练学生及孩子,开设“博士妈妈”facebook专页,与家长分享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