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凡响》带出不同层面的歧视文化|程沛玉
有幸于暑期间优先欣赏《非同凡响》一片,此片令我感受至深的,除了是特殊儿童的纯真、照顾者的压力,还有导演捕捉到现今教育所制造出的矛盾,那些名校生、老师和中产家长的态度、思维和嘴脸实在太神似,当中带出了不同层面的歧视文化。你会让子女涉足深水埗,或让子女接触背景、能力等较差的人或跟对方做朋友吗?【编按:作者为程沛玉】
以前教室位于深水埗,目的为服务最有需要的一群,不时听到有家长或其家人不希望带子女到这“鬼地方”。
有家长分享群组讯息,指部分家长不许其子女跟能力较差,或经常被老师责备的同学交往。
有小一女孩在学校被欺凌,被取笑生得丑、生得蠢,可是在我们眼中她真的一点也不丑、不蠢,只是缺乏支持及鼓励她的人。
另有学生被排挤的原因之一,是经常被老师当众指骂他的能力、成绩等,间接鼓励同学歧视他;甚至有接触过的小学生被老师带头欺凌,最终因抵不住压力而退学。
以上所举的当然只是个别例子。唯曾跟接触过的中、小学生作非正式的统计,约九成学生曾在学校亲身经历、目睹或参与欺凌,校园欺凌的普遍性已是不争的事实。欺凌源自学生欠缺同理心,歧视别人那怕只是一点的不同,但其实学校只是社会的缩影,孩子是我们的镜子,我们是否早已不自觉地在生活中教育下一代“歧视”呢?
这种“歧视教育”让孩子活在只有“我”,而没有“我们”的世界、让孩子变得自我中心,影响社交、自控等能力的发展;没有同理心的孩子,也不可能学会孝顺、尊重、体察及理解父母。
曾有不少人问在教室免交学费的学生会否受歧视。在教室的学生根本不知、无需知、亦不理会那位学生有没有交学费,在孩子世界原没有歧视。只要我们以一视同仁的态度,以身示范如何以包融、同理心待人,学生们从不管对方的背景,反而习惯争著把自己有的食物、文具、喜乐分享。(还记得有位小一男生在放学途中,摘下花朵送给教室每位女孩!)
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除了不要将孩子保护在温室中,多让他们接触不同层面的人和事、扩阔他们的视野,还可透过故事、电影、生活事例学会代入不同人物、角度思考和分析,更可借此锻炼他们的分析力、表达力和批判性思考;当然最重要最重要的是父母的身教。趁《非同凡响》还在上映,诚意推荐家长带子女一同观看,然后一起代入不同角度讨论,以助他们培养“我们”的世界观。
程沛玉 Rita(专页:昭悦教室)
工作于慈善圑体,同时创办昭悦教室(首间正向及社交情绪教育社企),推行以科研为证的教法,服务触及幼儿、小、中、大学学生、家长及老师,深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用不对的方法”,愈难教的学生愈想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