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找到乐趣的兴趣班│人字拖Missy
这几年,我不知不觉进入了全职“柴可夫司机”的生涯…..我有两个孩子,两个都有不同的课外活动。高峰期,一星期六天都带著孩子四出频频扑扑。放学不是赶去兴趣班,就是运动排练,连星期六的活动也安排得密密麻麻。听起来跟香港学童的苦况很相似,对吗?你或许会问:美国的孩子也这么忙碌吗?父母都一样是“虎妈虎爸”?【编按:作者为人字拖Missy】
我可以老实回答:是的,这里的孩子都很忙碌,家长当中都隐藏著许多虎妈虎爸,催谷的情况在美国大城市的亚洲族群尤为明显。 只不过,美国教育制度套在孩子上的框框相对比较阔,社会更加重视多元发展。
此话何解?
在美国的教育游戏规则里,孩子要出色,绝对不能只靠学业成绩。加上文化风气使然,在这里,书呆子是容易被欺负的。因此,只要稍为有点条件的父母,都不会吝惜金钱和时间,让孩子参与各种兴趣班,务求他们多涉猎,发展全面,当中亦总有一些不甘落后𢴇输的心态使然。
体育运动不在话下:艺术、音乐、戏剧…… 就连近年很热门的STEM、都成为受欢迎的课外活动。笔者身边也有不少家长朋友,相互之间津津乐道的话题,离不开分享自己孩子的成就:例如代表冰球队出外比赛啦、钢琴公开赛获奖啦、参加Spelling Bee 入围啦等等。 以我所见,这里的孩子和父母,在平衡学业与课外活动方面其实也有不少压力。当然,另一个原因是课外活动跟奖学金有密切关,但此则另作别话。
我仿佛也看到自己营营役役地四处奔走,自己的孩子被东拉西扯地应付著“成长”的各样要求,我不禁问自己:为的是什么?
其实……
我只希望孩子享受学习。我只希望孩子找到趣味。我只希望孩子察觉到世界的美妙。我只希望孩子认识到好朋友。
我应该从这个方向出发,寻找并选择孩子真正感兴趣的“兴趣班”,这才不枉父母的金钱和时间,也不枉孩子付出的光阴和努力。
这个过程免不了要寻找、打听、观察、体验。
这个暑假,小兄妹去了一个艺术兴趣班,竟有惊喜收获。
说到艺术班,我最怕那种“印模式”的艺术课,那种要求孩子画天空一定要用蓝色、苹果一定要用红色,然后贴出来的作品张张都差不多;更不屑那些看得出老师(或家长)加上了自己手笔,务求小孩的作品要“见得人”的艺术班。
这个由芝加哥艺术学院举办的儿童艺术班把孩子带进艺术馆,教导它们观赏名家作品,然后返回美术室来个模仿创作。例如:有一节课,老师带小朋友去看过美术馆内的面谱和古代服饰,之后孩子们就透过自己的小手造出面谱和罩衣,模仿出来的结果,却是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有自己特色,而且色彩丰富得让人心花怒放。
这个美术班更带孩子走出课室,观察户外的花草树木,探索城市的轮廓,然后回到课室合力创作一幅城市面貌图;还有多不胜数的有趣玩意。
艺术班结束当天,老师们邀请家长到场参观,把孩子的作品展览出来,小朋友们还预备了舞蹈表演,全是自由创作的舞蹈动作,老师教导学生肢体动作也是表达艺术的一种途径。看见小孩们的艺术作品凑在一起,很有活力澎拜的感觉。
我家小兄妹这段时间每天都高高兴兴的去上这个暑期班,每天都蹦蹦跳跳地笑著下课。课程完结后,还嚷著要继续去。尊重孩子的创作自由、教导他们发掘身边事物的美感,确实会令孩子更有生命力。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的兴趣班。
眼见身边的家长,愿意花金钱让子女上艺术课的已不是主流;即使有,很多都是抱著“学画画能够锻炼手眼协调、专注力……等等”这类实用为主的出发点,有几个家长纯真地希望孩子能享受、找到趣味、发掘身边事物的美妙?
在这个艺术教育备受冷落的时代,我们是否剥夺了孩子们体会艺术美妙与发挥创意的空间?
人字拖Missy
现居美国的港妈,曾在香港任职教师,移美后于不同语言机构和非牟利组织工作,育有两名幼龄子女,热衷观察、分享、学习。
《香港01》App,浏览更多亲子资讯,立即下载: 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