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妈妈】请不要只顾著要教出社会期望的“好”孩子│Natalie
我常到处分享一些教养方法,如何有效教养同时“顾及小孩的心理需要和情绪健康”。对于后者的做法,间中会有人疑惑这是否有需要。在我们本来的育儿文化里,“顾及小孩的心理需要和情绪健康”是不必的。我们认为不伤害小孩,就是过度保护,小孩会无法成长。是吗?我们一同思考一下,对小孩造成心理及情绪伤害,真是可以协助小孩变得“成熟”吗?【编按:作者为社工妈妈Natalie】
是的,表面上是会带给我们这样的错觉。小孩因为想取得父母的欢心或中止伤害,所以将自己“幼稚”的一面埋藏起来,然后父母就误以为方法有效。(所以我们见过多少运用Timeout的家庭,小孩被Timeout后整个态度变得顺从,行为也变得符合成人期望,但是整个人的感觉就是情绪郁结无法舒展的,然后几天后行为也固态复萌。)
然后这些小孩长大成人后,内心还藏著当年那个“求爱不遂”的小孩小婴儿。他们内心孤独,无法与人建立健康亲密关系,对自我价值质疑,甚至作出极端行为。
“教出杀人犯”作者冈本茂树就指出,他发现多数少年犯都曾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他们为了满足父母期望,努力压抑自己所感所想,最后只能以“犯罪”宣泄这些压抑。“谁都可以,就是想杀人”一书中,心理学博士碓井真史也指出父母过度管教,要求孩子配合服从,强加价值观于孩子身上,都会造成孩子的不安孤独与绝望,逼其走向暴力的道路。
可见,小孩自小因父母“教养之名”而造成心理上伤痕累累,受害的不仅是小孩自己,还可能导致伤害他人,伤害社会的行为,影响的是整个下一代的社会。所以,教养的同时“顾及小孩的心理需要和情绪健康”,难道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吗?
而“管教好小孩,就无可避免伤害小孩”这只是一个迷思,情况类同“要吃好吃的食物,就一定是对健康没有益的”。随著知识的进步,我们根本不用牺牲小孩的心理需要和情绪健康,去换取有效的教养。
写到这里一定有读者急不及待想知道方法,其实方法有好多。(我就整理了一套名为“辅助教养法”)。重点是,我们先要一同努力,打破社会上“管教好小孩,就无可避免伤害小孩”的迷思。放弃这个想法,人们才会有开放的心去思考不同方法的可行性。而且,当父母掌握到有效的教养方法,就会发现,小孩当下的心理状况和情绪越是健康,他越能自动自觉表现出成人眼中良好的行为!也即是说,良好行为可以由心理和情绪的健康所带动的。
我们的社会,是时候作出一个清晰的改变。我们要清晰教养的目标,不再是要教出社会期望的“好”孩子。我们应当关注我们所采取的方法,有没有顾及小孩的心理需要和情绪健康。我们要教养出身心健康的小孩,而不是“表现体面,内里压抑”的受伤小孩。我们一同努力将这信息传播出去。
Natalie (专页:玩乐才是正经事)
妈妈,社工,亲职教育工作者,在这里分享儿童心理发展、亲子关系建立,以及亲子沟通技巧的知识。皆因心里蕴藏一个愿望──渴望看见我们这一新世代的父母,放弃对孩子催谷、对立角力的教养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信任、尊重、沟通、自省,让下一代在爱中成长。
更多文章:【SEN】自闭男生因G-Dragon而改变 赴韩参加练习生面试屡败屡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