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艺术计划】从沉默寡言变得爱笑 赤贫小学生因艺术而改变

撰文: 王淑君
出版:更新:

我们认识的“艺术”,往往局限于绘画、雕塑、做手工,其实“艺术”比我们想像的更深更阔更远,它可以是一张画布、一叠命运卡、一个食谱,它可以陶冶性情,甚至打开封闭的心灵,冲突探索的恐惧,改造39个来自基层的小学生。摄影:邓倩萤

研究身高,也是艺术。

“有一个小朋友初来报到,无论说话还是画画,都只有一个讯息:‘我要炸死所有人’。”负责3年艺术计划“Sm-Art青年计划”的邱欢智(Lynn)说。那是一个不太懂得表达自己的小学生,因为不擅于说话,当遇上不明白他的人时,不够耐性的他只想揍人发泄满腔的委屈和愤怒。

Lynn说,在计划中的39个学生分别来自圣文德天主教小学和马鞍山圣若瑟小学,他们都是基层家庭、就读4年级的小孩,往往受家庭经济或是复杂的家庭背景所困惑。除了像上述“要炸死所有人”的孩子,Lynn说参加者中,还有“不会擡起头望人”、“不会笑”、“不会说话”和“没有学习动机”的孩子。“有人问,教艺术都要3年这么长时间?”Lynn说:“真的需要!第一年教他们要学会动脑筋,不能答‘唔知道’;第二年教他们放下恐惧,勇于发问;第三年,要他们独自做一个project,自己想题目、做资料搜集、思考表达方式,最后在大家面前展示成果。”

夸啦啦艺术集汇是一个非牟利团体,即使想做更多,资源人手也有限。CEO邱欢智也叹只能“尽做”。

要让内心充满委屈、不满、愤怒、失去动机的孩子,第三年肯动手做一个全由自己构思和制作的项目,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连学校都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Lynn说。马鞍山圣若瑟小学校长杨翠珊也坦言:“训导主任跟我说,他们都颇嘈吵啊,在门外悄悄看一下,发现他们竟全部躺在地上!”虽然看起来有点胡闹,但她问过小参加者们,异口同声都说好玩,而且脸上渐渐出现了笑容,开始敢于和人聊天、有眼神接触。“这个计划又会带小朋友欣赏不同的艺术节目,扩阔他们的眼界。有时他们和我说,我也是第一次听到,不只孩子有得着,连我和老师也有得着。”杨校长说。

孩子的转变当然也逃不出家长的观察,就读马鞍山圣若瑟小学的伍凯琳在家中三个小孩中排行最大,母亲说她从来沉默寡言,“但参加活动3年,她变得很有礼貌、愿意和人沟通,个性也变得活泼开朗了”!

那个想“炸死人”的孩子呢?在Lynn和义工团队与他3年的相处后,他已能顺利用句子表达自己,而他也发现只要自己清晰表达,旁人原来愿意理解他、关心他,那份互动和关爱抚平了他的内心,让他变得爱笑,更懂得主动帮助别人。

+11

孩子们的Project更是超乎想像,跳出了既有对“艺术”的想像,除了绘画、手作、戏剧,还有游戏设计、漫画、影片、堆沙、乐器制作、发型设计,甚至和大家讲都市传说的恐怖故事、占卜等等。在早前举办的年终展演中,学生们更大胆地向来宾介绍作品,一片欢声笑语,难以想像他们原本对事物毫无兴趣的样子。

Lynn说,艺术并不是用来投考名校的“工具”,“你见每位学生的作者都非常不同,他们按着自己的能力、喜好去做,没有分好与坏、美与丑,他们都成功突破了自己。遗憾的是,香港对成功的定义太单一”。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