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小孩培养阅读习惯 德望学校黄老师:不要将看书视为一个任务

撰文: 李欣愉
出版:更新:

作为父母,总会对小孩有各种期望,例如希望小孩能培养出良好的品格修养、建立品德、语文及沟通能力和沟力等等,但很多时父母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业成绩上,而忘了多方面培育。从事教育达34年、现任教德望学校(小学部)中文科老师的黄嘉莉指出,阅读对于小孩在品德建立和学习方面都有一定效益,可惜的是很多香港学生因为学校和家长的强逼而对阅读失去兴趣,只视看书为一个任务。她指如要在阅读中获益,大人先要转助小孩培养出阅读习惯。

黄嘉莉引述一个全球学生阅读能力研究调查,研究中受访者需完成有关阅读的练习,结果指出,香港小四学生的阅读能力排列第3,但对阅读的兴趣则排中下游位置,反映香港学生有很强的阅读能力,却对书没兴趣。另一个长近15年的追踪调查报告亦指出,如小一学生的家长重视小孩的阅读习惯、并恒常地进行共读,小孩到了15岁时,阅读能力会较同龄人为强;还有一个来自德国及新西兰的调查指出,有亲子共读习惯的小孩,学业水准较没有亲子共读经验的强一个半学年。

除了关心学业成绩,不妨也关心小孩的阅读习惯。(VCG图片)

“家长们一起来试试回想,每天放学时,你接到子女后,第一句话是什么呢?很多爸妈都习惯问‘默书簿派了吗?’‘下次小测是什么时候?’‘今天有多少功课?’却很少会关心‘你今天看了什么书?’”黄老师指出不论是小孩还是太人,阅读的优次都普遍的放到最后,大家都会选择先做功课、温习、运动、休息,看书则是“有时间才看”。而对学生来说,因为要写阅读报告,看书大多时只是一个任务,因此阅读能力都是训练出来:“香港学生或许很擅长写阅读报告,训练有素,却扼杀了兴趣,毕业了便抛下书本,不再看书。”

打开书本 投入另一个世界

阅读有何裨益?很多人都说能开阔眼界,但一书白纸黑字是如何做到这效果呢?黄老师引述林语堂的文章这样解释:“打开一本书,就像被一个善谈者带领进入到另一个世界,作者用文字让读者见识从未接触过的角度。”她指一本好书并非单单能功能性的传授知识,还要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变成有质素的人。她又指课外读物对于学校课本有补漏作用,因为学校会为每一科目选择一个出版商的教科书,而每一个出版商均有优缺,因此需要课外读知来建立多元化的阅读模式。

家长常常关心小孩在学校吃了什么、工人姐姐煮了什么、有没有吸收足够的营养帮助成长,其实家长亦应著重灵魂吸收了什么营养,肉体需要长大,心灵也一样,阅读则能滋养灵魂。
黄嘉莉老师,德望学校(小学部)
(VCG图片)

初小为建立阅读习惯的重要阶段

俗语说:“好读书而不好读书,好读书而不好读书。”意思为年纪轻,脑筋好时不爱读书,到年纪大了想要重拾书本,却已老眼昏花,难以集中,无法吸取字海中的精华了。那什么时候最适合开始阅读呢?黄老师指是初小时:“有学者把阅读分成数个阶段——初小时是学会学习;高小后则是从阅读中学习。如小孩在初小时已培养到阅读的兴趣,亦即获得自学能力,到了高小或中学时,处理大量文字和学习材料时亦不会害怕。”

家长应身体力行 帮助小孩爱上阅读

黄老师指要小孩爱上阅读,家长的角色尤其重要,因为小孩会看大人面色,甚至会因应爸妈的喜好而建立习惯:“爸妈可多对小孩的阅读进度表示感兴趣,又或邀请小孩当个阅读大使,给自己说故事、推介好书,当小孩感到父母关心自己的阅读情况,又或从中获得成功感,自然更有动力。”而长大后,爸妈亦可以书作礼来代替共读。

作为中文科老师,黄老师常以不同的方式把课外读物带进课堂,以举一反三、不硬销的方法吸引学生对中文的兴趣,例如介绍到余光中时,便引述其诗作〈小木屐〉——虽然全诗并没有用上一个拟声词,但会以诗句“高跟鞋一串清脆的音韵”或“一双小木屐 / 拖著不成腔调的节奏”来引导学生配上适当的拟声词,这样一堂课中,学生便能同时认识到作家、诗选和词汇。

黄嘉莉老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会鼓励学生每个月看两本书,有学生指初时觉得很大负荷,但升中后、甚至长大成人后,还持续地每月两本书,证明他们发自内心找到阅读的乐趣。我想爱上阅读不会带来很戏剧性的转变,不会让人一下了从柴狼变羔羊,但其影响力会如种子般种下,日后在适当的时候便会长出幼苗。”

黄老师近日推出了三本绘本——《大脚趾园王》、《晴天娃娃。雨天宝宝》和《阿浓和阿淡》,黄老师指经插画家的配合后,她的故事变得更生动和有现场感,如《阿浓和阿淡》 走进宫殿时,鲜血色又长不见尽头的走廊完全带出阴森的气氛,让小孩也能感到两位主角的紧张。三个故事以特别的人物设定,配以细腻笔触和插画,带出三个生活小道理,期望读者从中慢慢建立良好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