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妈妈】小孩不愿意收拾玩具,怎么办?│Natalie
小孩不愿意收拾玩具,是家长常感困扰的难题。有家长会坚持小孩必须独自收好所有玩具,相信这样才能培养小孩责任感,所以不论软功或硬功,总之铁价不二。
其实我们可以如何看待、如何应对两三岁的小孩不愿收拾玩具的情况呢?我根据工作和自身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编按:作者为社工妈妈Natalie】
为什么我们要小孩执拾玩具?
相信家长的一般想法是,小孩玩完玩具后,如果玩具掉在地上,会造成环境混乱、危险,东西难找,玩具损坏,所以玩具要收拾好。那么,小孩玩完玩具,由他人去收拾可以吗?一般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想小孩了解及承担自己的责任,建立良好品德。
最终真能达到负责任的目标吗 ?
所谓负责任,可以分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在“具体操作”上,玩具总是需要归位,玩具的凌乱总要有人负责处理,这是在问责角度上的负责。第二个层面是在“品德层次”上,一个人能认清行为与后果的关系,并由内而外地愿意为自己行为负责,这是由内在的责任感所驱使。
而有照顾小孩经验的家长,我们用心想想,当你成功引导小孩自行收拾玩具,他的行为能达致上述哪一个层面?他是把玩具收拾了,但是有没有培养到责任感呢?
对于年纪越小的小孩,我们越是发现,所谓的负责任,对他们来说只达到第一个层面─“具体操作”的意义。第二个层面的道德意义,小孩表现是无感的。为什么呢?
Piaget道德发展论
无律期的小孩还需要收拾玩具吗?
零至四岁小孩处于“无律期”,无法理解何谓道德,也即是说,无法培养由内而外的道德感。他愿意自行收拾玩具,往往不是由于相信这是自己的责任,而常常是因为后果导向,例如想得到奖励或称赞,害怕责备或惩罚。所以,这阶段的小孩还需要收拾玩具吗?我认为还是需要的,但是我们要调整期望,不要以达到第二层面作为目标,而是以第一层面─“具体操作”为目标,第二层面作为方向。
调整期望后,我们就知道,我们的目标在于“将任务完成”,及过程中努力“传递执拾玩具的意义”。
奖罚威权恐吓的问题
当家长运用威权,恐吓,奖罚的方式,迫使小孩执拾玩具,在行动上小孩也许是执拾了,但是小孩只为了想得到奖励或称赞,害怕责备或惩罚才去执拾。这一种做法,是无法达致第二层次的负责任,虽可以达到第一层次的负责任,但却后患无穷。
首先可能是伤害到亲子关系,危害小孩对父母的安全感,小孩可能会产生“我不收拾玩具,父母就不爱我”的理解。
其次是小孩越来越容易依赖“外在条件”去行动。每当去做A事情,我们就运用B,C,D,E事情去做奖励或惩罚,小孩的焦点都放在B,C,D,E身上,没有了吸引的条件,自然就抗拒做A的行动。
小朋友不肯收拾玩具,我们可以如何做?
结语
我们要以小孩的角度看小孩的世界。我们可以要求两三岁小孩收拾玩具,是为了让他理解玩完的玩具须整理好的意义。但是,基于小孩仍未进入发展道德感的阶段,以培养小孩道德作理由,以军训一样的形式要求小孩每天自动收拾玩具,过程不游戏不鼓励,要求小孩自己负责任的话,似乎有点期望过高了。这个想法或多或少只是成人的一厢情愿,甚至是成人觉得“自己有管教小孩”的一份自我感觉良好而已。
当我们因此而对小孩过于苛刻,那一刻你看到的是小孩眼神的恐惧,但是并不只一刻的,在心理上的后遗症可以影响很深远。如果孩子只是一时做不好,我们要看得出他的努力,他愿意执拾的动机,再循循善诱。因为成长需要过程,我们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只要父母给予具力量的爱,配有明确的生活规范,孩子终有一天能承担起自己生命的。
Natalie (专页:玩乐才是正经事)
妈妈,社工,亲职教育工作者,在这里分享儿童心理发展、亲子关系建立,以及亲子沟通技巧的知识。皆因心里蕴藏一个愿望──渴望看见我们这一新世代的父母,放弃对孩子催谷、对立角力的教养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信任、尊重、沟通、自省,让下一代在爱中成长。
更多文章:【九号水产】亲子食玩热点 亲子下厨体验 认识渔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