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人奶】当上“全泵妈” 吃力不讨好│头等舱妈妈
“宝宝喝人奶还是奶粉?”三年多前刚当上新手妈妈的我,经常被探访宝宝的亲友问上这道题。在提倡母乳喂哺是“最好”的大气候下,因未能成功亲喂而几乎陷入产后抑郁的头等舱妈妈,只有模糊回应,内里却是有点心虚。【编按:作者为头等舱妈妈】
“不成功、便食粉(奶粉)”以喂饱宝宝为目标
时间来到2015年的夏天,我再次回到熟悉的产后房,又展开新一轮育儿循环:喂哺、换片、哄抱、无眠……护士们都满有耐性指导我亲喂的技巧,但因乳头形状不利婴儿张大嘴巴,如预期一样不成功。上次坚决要大女儿澄澄喝上母乳,“不成功、便成仁”,钻牛角尖地固执也饿坏了她;这回呢,内心多了一份淡定:“不成功、便食粉(奶粉)”,以喂饱宝宝、妈妈安睡为目标,管他甚么最好不最好。
在香港,可能这十数年来母乳推广太成功,对信心不足的新手妈妈来说,选择配方奶喂哺得要承受“你怎么不给孩子最好”的压力和内疚。这次在医院产后房里,助理大妈推著餐车要派温热的配方奶:“有哪位妈妈是喂奶粉的?”“我想要一瓶。”她一瞄宝宝床头挂的牌子,知道一一是“母乳宝宝”,便说:“姑娘俾唔俾你补奶粉架?(护士批准了你可以辅喂配方奶吗?)”我心里嘀咕:“谁才是宝宝的妈?怎么要护士批准?”
母乳教育是好事,但是不是有点走火入魔?部分医护对配方奶的态度,似乎那是要不得的“慢性毒药”;虽然,选择配方奶的妈妈未至于万劫不复,却好像被冷待。
因为这次是第二胎,不用等上三四天,产后第二晚已开始乳胀(谷奶),在医院已开始每隔两、三个小时用电泵泵奶,然后用小杯子喂,一一吃饱了就睡。虽然妈妈依然严重缺睡,但感觉远比三年多前照顾初生的澄澄要好多了──那时坚持只能亲喂母乳,一直失败女儿一直挨饿妈妈一直哭崩,结果澄澄饿得未能排便要入院治疗黄疸改以瓶喂配方奶收场。
心有余怯唯有走上“全泵妈”之路
出院回家后也有尝试亲喂一一,每当他未能喝奶而耍性子哭斗之时,几年前那些不分昼夜与澄澄“搏斗”亲喂的阴影画面又出现了,心有余怯。虽说可以待宝宝长大一点继续尝试,但这回实在没有力气坚持不断练习了。亲喂喂不上,但又希望一一喝上母乳,唯有当上“全泵妈”(exclusive pumping mom),走上这条吃力不讨好的第三条路。
亲喂妈妈和宝宝适应彼此以后,就是一对好伙伴,出游时只消带一条喂奶巾便成,省却清洗消毒奶瓶奶泵、计算泵奶时间份量,以及瓶喂后为宝宝扫风嗝气的功夫,也不消提亲喂带来的亲子交流满足感。较之喂配方奶,妈妈不用忍受奶胀塞奶之苦、外出时无需赶回家泵奶、喂食前无需预留时间暖奶,也有更多机会一觉睡到大天光。所以,瓶喂母乳,可说是既要经历母乳妈妈的痛苦,同时要处理瓶喂背后的一大堆功夫──吃力啊。
当亲喂宝宝吸吮妈妈乳房时,会有一刻的真空,将宝宝的唾液吸进妈妈乳腺的感受体,所以妈妈可以为宝宝制造对应不同感染病况的抗体,加快宝宝康复。至于泵出来的母乳,有如便当外卖,不论是否适切宝宝的独特需要和口味,宝宝都别无选择要喝的了;比对亲授的母乳,似乎是次等质素的宝宝食品──不讨好啊。
无论如何,泵奶之法,对于未能亲喂授乳却又想给孩子母乳的妈妈来说,也算是一个折中的选择。可是,普遍的育儿小册子,要么放上宝宝吸吮妈妈乳房的温馨照片,要么就是阐明寻求家人帮忙重要性、爸爸瓶喂宝宝配方奶的影像,却鲜有介绍如何用奶泵集乳的资讯──因为这“第三条路”一点不浪漫,也不轻松!
头等舱妈妈,前职是东奔西走的记者;但家中迎来一对要求头等舱待遇的小姊弟后,辞职归家园,日子靠写写读读、挣扎过我的育儿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