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香港教育像工厂 只追求精英制 妈妈:教育唔应该得一个标准
假如孩子告诉你,他将来想做一位发型师,相信大部分妈妈,劈头第一句便会说:“将来当然要做医生、律师,总比发型师好!”但陈丽芬(Ada)这位妈妈却有点不同,听到女儿说出这个志愿时,她不单没有打沉对方,更支持她的想法。“我觉得做发型师很好,冇可能个个都做医生,社会总需要有发型师,父母眼光要扩阔一点。”她既是一位育有两名女儿的妈妈,同时也是一位小学老师及编剧,作为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眼见家长及学生在教育制度下承受巨大压力,有感而发写成舞台剧《废胎》,带出精英主义盛行之下,家长被迫扭曲的教养观。摄影:黄宝莹场地:Little Break Coffee & Kitchen
香港学童及青少年自杀问题严重,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推出新法例,规定所有怀孕女性必须检验胎儿的学术天分,通过这种早期筛选,父母可以避免误生废胎,减少浪费资源……
这是来自《废胎》的剧情,故事看似荒诞,但Ada觉得这并非不可能的事:“现在的社会讲求精英制,成个精英主义社会发展到极端,这是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于直资小学任教的她,眼见香港教育充斥着功利主义气氛,希望透过自己写的剧本,让观众反思。“其实家长并非坏人,所有父母也是为子女好,但却会不自觉地忘记他们也是人,不是一块石头,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作为妈妈的她,经历女儿升小,让她有更深及贴切的体会。
在三年前,大女Isabel要考小一,后来成功获Ada任教的小学取录,升学的路看似比其他人顺利,“我们算是幸运,但我看见身边的朋友为考小学而频频扑扑,不停要去考学校,最终又满手waiting list,家长真的很无奈。”女儿虽然在一间不错的小学就读,学校主张多元智能及愉快学习,理应不难适应,但女儿却有点吃力。“她在功课、学习也跟不上,我每天放工之后还要花很多时间跟功课,我们大家也辛苦。”
不外补不催谷
虽然女儿成绩不太理想,但Ada从没想过要她外补,更没有催谷她,觉得只要女儿尽了力就够。后来细女Scarlett也入读同一小学,但跟姐姐明显不同,很快就适应下来,也读得很开心。“两姊妹在同一家庭下成长,读同一间幼稚园,但原来可以有这样大的差别,也令我明白这是错配,大女的性格根本不适合这种教育模式。”观察了两年时间,Ada最终决定为女儿转校,转到西贡的华德福学校,为了方便照顾,就连细女Scarlett也一同转校。
在没有功课的压力之下,Isabel可以有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如画画、看书,学习动力比以前大。“以前因为成续不理想,令她很不开心,也没有自信心,现在看到她会经常笑,比以前更开朗。”Ada觉得教育最大的问题是错配,夹硬将女儿在一间不适合的学校读书,只会打击她的自信心,大家也辛苦,她坦然“勉强没有幸福。”
教育制度只求精英
她觉得在香港无论是学生或是家长,也要面对很大的压力。“今日香港教育,愈来愈像一间工厂,只讲求精英制,产品达标买家满意当然好,但“次货”却被厂家有意无意之间遗忘了。”Ada觉得教育不是只有一个标准,每个人也有自己的长处。“我相信上天是公平的,我经常跟家长说,学生在某方面很差,但他一定会有另一样叻的,但要我们父母花时间一齐去揾,可能并非学术上,而是其他方面,如跟人合作、沟通方面很强,不要少看这些,这跟学业是同样重要的。”
舞台剧令家长有共呜
她更以《动物学校》的故事比喻现今的教育制度,她指学生有如不同的动物,各自也有不同的长处,“无奈教学制度只教他们爬树,不懂得爬树就觉得他没有用,这样很不公平的。”Ada希望透过剧本,将现象从舞台上演绎出来,令大家反思,两年前构思了《石头记之误堕现代教狱》,故事主要围绕考小一的问题,剧中的妈妈承受不了压力而企跳,最后被丈夫劝回,当时不少妈妈看后也哭了,很有同感。其后再构思到《废胎》的剧本,而此剧更夺得三地及香港区最佳剧本。
她期望以自己有限的能力,提醒学生和家长,社会不是单一化,读书更不是一切,人是可以向多方面发展的。“我期望大家将眼光扩阔,现在整个社会只有树,又要迫他们去爬树,而我相信社会不会只得树。”
《废胎》演出资料
日期和时间:
11月30日、12月1-3日: 7:30pm12月2-3日 :2:30pm
演出地点:葵青剧院黑盒剧场
延伸阅读:【另类教育】香港首间华德福小学:学术与身心兼备的愉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