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到校学前服务大减轮候时间 望常规化后增加学校支援
多年来政府都未能大幅改善特殊幼儿服务,令一些2到4岁,已经被评估为有特殊需要的幼儿需长时间轮候服务,错过了6岁前“及早介入”的黄金期。2015年,政府推出由奖券基金资助的“到校学前康复服务试验计划”,安排跨专业团队到幼稚园及幼稚园暨幼儿中心,及早为轮候册上的学童提供康复服务。到今年,政府表示会将计划纳入常规化,增拨更多资源达致学前康复服务“零轮候”。有幼稚园校长、社工和家长表示计划有效训练幼儿,又能大减轮候时间,希望计划常规化后,除了能达致“零轮候”的目标,也能增添学校人手支援。摄影:林若勤
自闭症谱系障碍+早产 需学习同理心及增强肌力
就读K3的郭小朋友,于K1时诊断出患上自闭症谱系障碍。比起一般小朋友,他要花更多时间学习跟从指令要求、跟别人相处,因为他不太懂得理解别人的感觉。例如弄痛了其他小朋友,他不会理解到别人会因为疼痛而感到伤心哭泣,多按自己方式做事。另外由于他是早产婴儿,核心肌肉、大小肌肌力都不足,稳定性差。以前坐下来不能超过20分钟,上落楼梯、走路都很容易跌倒,更不能跟其他小朋友玩耍。
训练后各方面能力皆有所改善
去年5月,学校参加了香港路德会社会服务处的“飞跃宝宝”服务计划(即由政府资助的“到校学前康复服务计划”),郭太立刻帮儿子申请参加计划,希望儿子能及早接受训练。每个月郭小朋友都有4至5小时,接受包括社工、心理学家、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及特殊幼儿老师在内的跨专业团队提供的外展服务,例如手眼协调、大小肌肉、表达能力、情绪管理、社交等能力训练。
接受一连串的训练后,郭太指儿子表达能力、听从指令,以及社交能力都有进步;体能、肌力亦大增,踩平衡车的情况比以前有所改善。一直跟进个案的社工夏燕芬(Fanny)就指,“以前连简单将泥胶搓成长条形都不行,现在可以搓成很长、很幼都不会断,他自己都很有满足感。”访问当天恰巧遇到郭小朋友接受训练,职业治疗师跟他做了一连串核心肌肉的训练后,指郭小朋友现时的身体机能已经追上了同龄小朋友的水平。
计划大大缩短轮候时间
计划包含的训练十分全面,幼童参加计划后可以接受训练至满六岁升上小学,做足学前准备。而且计划能缩短社署资助学前康复服务轮候册上的轮候时间,让有需要的幼儿及早接受训练。路德会利东幼儿园校长黄美娟女士指,“有计划之前,家长反映最少要轮候一、两年小朋友才能做评估;做了评估后,又要等一、两年才得到训练,可能已经5岁,余下一年便要上小学,完全过了训练的黄金期。而这个计划,可以把轮候时间缩短至半年。”
弹性较大 但空间设备不足
除了能够接受训练的名额增加,缩短了轮候时间,郭太指参与训练的时间和内容弹性较大。时间上,训练的课节可以跟学校上课时间互相迁就,较能按学童的需要作调动;内容上,团队可以跟学校老师沟通,更了解学童的特性后,为他们度身订造各式训练。
不过,社工Fanny承认计划也有其不足之处。例如场地空间有限,“这所学校本身有辅导室,校长又会让出校长室。但在其他学校,面对的问题是幼稚园真的是很小,没有足够空间让团队作训练,尤其职业治疗师和物理治疗师需要很大的空间让小朋友作走动训练。”另外,虽然到校服务会尽量带同所需器材,但也不及训练中心的设备齐全。
聘请团队资源足够 盼能增加学校人手
Fanny又指,政府的拨款是足够机构聘请治疗师,但却忽略了学校的人手资源,“学校也需要一个主力的老师作协调工作,安排时间和地点等等,但学校没有额外资源。由学生上课到下课,老师们都缺乏空余时间处理计划的工作,例如小朋友的进展、学校课程的配合。”现时幼稚园人手紧拙,老师和社工只好把握每一分每一秒,“总之老师不需要用‘嘴巴’教学时,社工就会走过去跟老师沟通,利用这些‘卡啦’时间。”黄校长说。
除了郭小朋友,Fanny指曾有学童在刚开始训练时,表达能力弱到只可以不断说“波”,什么额外字词都没有,但接受了一年多的训练后,便可以说到短句,表达自己的需求,证明计划真的有效。校方和机构都希望政府能增拨资源给学校添加人手,完善整个计划。
坊间多个社福机构都有参与“到校学前康复服务试验计划”,按此获取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