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学自理】让孩子习惯自己动手做 妈妈:要相信他们的能力
现今社会,很多时都是父母及祖父母轮流照顾家中的小孩,大家的专注力都集中在小孩身上,很多时因独过溺爱小孩,事事为他们打点好,令他们缺乏自理能力。开设专页“爸妈Café”、与家长分享教育心得的Vien,育有两名分别5岁和10岁的儿子,她认为小孩的自理能力跟家长对他们的的信任和欣赏息息相关,小孩要有空间动手做各种大小事项,才能学习到生活技能。(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家长对子女信任不足 抹杀体验机会
Vien指会有家长对子女的信任不足,认为他们年纪轻,很多事都不会做、做得不好或者做错,加上生活节奏太急、讲求效率,索性选择自己代劳,抹杀了让小孩尝试的机会。另外,家长又会过份保护小孩,例如下楼梯时,其实小孩可以慢慢扶着栏杆走,但父母担心他跌倒,便把他抱下去,小孩又失去慢慢探索、练习的机会。
父母没有可能一世都能保护小孩,Vien认为父母与其帮小孩挡走所有危险,不如教小朋友如何解难。而当父母愈不允许小孩做某件事,天生富好奇心的小孩会对那件事更感兴趣、更想去做。家长可以帮小朋友把事件调教至他能力所及的程度,然后让他参与。例如她丈夫会在小孩需要为单车车轮充气时,替孩子放好充气筒的位置,真正充气的部份就交给小孩去做。
应该欣赏孩子的尝试、努力、进步,而非只量度他们距离成功还有多远。
其实无论学习什么技能,孩子都必须要有经验,父母不可能期望孩子从未体验便会学懂。Vien希望家长明白学习的过程中,不会一开始就是完美。即使小孩在过程中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都应该欣赏他们的尝试、努力、进步,而非只量度他们距离成功还有多远。以进食为例,父母喂孩子吃饭半小时便可完成,但如果让小孩自己吃,不仅需要一小时,还弄得满地都是残渣。但父母应该要让小孩有机会从一小时减至50分钟,再减至40分钟,慢慢改进,并欣赏这个进步。
让孩子动手做 明白自理与生活的连系
Vien相信小朋友是天生能力高的学习者,父母要放手,让小孩习惯自己“动手做”。“现时小朋友的自理能力较差,其实是因为他们很少自己做事情,学习模式又是安坐在课室里听课。”她说。但硬性地训练小孩自理,不断要他重复多次折叠衣物、学习扣钮扣,也非妙法。她指最重要是让小孩明白自理能力能应用于生活上,让他知道这跟生活上有什么联系。例如穿不了衣服、穿不了便不能上街去。除了能力,Vien认为孩子的态度也很重要。当父母要小孩自己穿上鞋子时,他是否觉得这是他的责任呢?
在Vien的家庭中,自理能力是很生活化。“儿子看见我在晾衣服,很自然有兴趣想帮忙。他会尝试用衣架挂起衣服,虽然未必挂得很好,我挂了十件他才挂到一件,但我会鼓励他,让他参与。”她说。她认为家务是整个家庭的工作,一起参与能提升亲子关系,孩子也会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Vien强调,不能因为小孩年纪轻,所以便让他处于被动的位置,要被照顾,成为一个依赖的角色,他年纪轻也有他参与的部份和位置。除了家庭的身份认同,参与家务也对孩子的自信心有帮助,他们会认为这是大人的专利,自己做得到的时候便会得到成就感。
自理能力是一生受用
Vien认为,自理能力不是学术性的东西,不能在书本上学习得到,但是能让小孩一生受用,家长应多花心思和时间,让小孩尝试和参与。不过自理不需要刻意的培训,只需要父母在生活上信任小孩,带点耐性,让小孩尝试做便可。而且很难介定小孩几多岁要开始学自理,因为每个小朋友的成长速度都不同,父母要了解子女的能力,按部就班让他们尝试。例如她会让小儿子自己执拾玩具;大儿子自己整理被铺和用除尘纸清洁房间。作为全职妈妈的Vien认为,工作不是教导小孩的障碍。虽然妈妈要上班,但只要跟家中的照顾者有清晰的沟通,保持一致的理念,一样可以培养到小朋友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