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电车绘本载城市变迁  4日预售逾2000本

撰文: 梁蔚澄
出版:更新:

这绘本,在香港书展正式开始前,不靠发行、不发书店的情况下,4日订量逾2000本。这绘本,由两名本地艺术家 ── 刘清华及林建才创作,联同本地教育团体“绿脚丫”策画,木棉树出版。带来这股小旋风的,就是名为《电车小叮在哪里?》的绘本。它记下的不只是城市的变迁及出版界的小创举,还寄予作者对未来的忧虑、及对小朋友的点点心意……两个80后及90后的年轻人为何创作一个给小朋友看的绘本呢?摄影:黄宝莹

在二人的工作室内往窗外看,电车与巴士不断驶过 ,这就是二人的日常。

电车小叮原来是……

时移世易,交通工具在急速地变,孩子的生活节奏也跟着紧凑起来。我们害怕被淘汰,担心着“输在起跑线”的时候,原来绘本里的主人翁电车小叮虽然一直默默耕耘,但同时亦羡慕着的士、火车、巴士的长处;也因不能自行调头,需由工作人员把拖里竿倒转(行内俗称为“倒叮”)后,才可在新的方向上继续行驶而感到自卑,长期工作而堆积的疲劳与负面情绪,最终需要入厂“休养”,市民开始寻找小叮的踪影……

城市变得太快,艺术又系咪好irrelevant?……突然间好抽离地去谂,点样先可以同城市贴近一啲?有什么想同小朋友讲?
他们说:“我们没有设页码,因为我们不希望局限大家对故事的想像,不一定由头开始看,如你看到的第一页是小叮充满力量时,你便会想为何小叮之前没有力量?”

两个年轻人 绘画畀细路?

“我们认为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是,我可以写一个故事给小朋友看,我不用靠政府把口,不如自己做本书,直接讲畀小朋友听。”二人说道。刘清华(Jess)主要写诗和做实验动画,以Part time维生,其余时间用来创作;林建才(建才)则是自由工作者,主力以影像及绘画为创作媒介,近期以水墨为主。两人主要在展览会中展出作品,为何突然想绘出一本书?

小朋友会将一个绘本看数次,如每次都有新发现,他们便会开心地告诉父母,因此二人在书中加入不同原素。

建才说:“展览好短暂,好像扔一颗石头在河中,带来一震涟漪,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就结束。”

这样看来,展览可哄动一时,但细水长流的才是可一代传一代的书本。所以他们选择绘本,主要是希望有一个实物把事情纪录下来,那为何以小朋友为受众?二人不约而同地回应:“因为我们觉得小朋友是学到最多野,可以吸收最多。”

小叮的诞生

虽然二人一直有创作绘本的想法,但亦需要进行创作的契机。一次,建才走进被誉为全港最美的屏山天水围图书馆,在偶发的情况下,发现一张“二零一六年中文文学创作奖”的宣传单张,虽然他们一直也得悉此比赛,但却不知有儿童图画故事组,二人决定参加后,距离截止日期还有3个月的时间,因此他们日以继夜地搜集资料,画Storyboard,然后建才负责画背景、建筑物及背景;Jess负责画市民及以电脑把各种图案放进电脑进行排版工作,文字则合二人之力,最终得到该组的第一名。

我问,可以在哪里找到小叮?他们说,当你沿着路轨继续走,定会相遇。

而小叮的诞生与他们的创作的环境有相当大的渊源,工作室位于轩尼诗道,每天与电车驶过的声音作伴。有天,他们在电车下层发呆时,突然一辆迎面而来的双层巴士高速驶过,他们记得巴士司机有时会在红灯停下来时,透过一扇窗来闲谈数句,他们突然狂想起来:“如果电车可以跟其他交通工具说话,它会跟刚才的巴士大哥说什么﹖”自此,小叮的雏型已成,而至今出版的《电车小叮在哪里?》已经历四次修订。

书中每个人也要有角色,你看,我的原稿画了很多人,像是图鉴一样。这是富德楼的看更,这是富德楼的主理人,我们把生活融入其中。

小叮的含意

建才说:“回归最基本的,我希望小朋友看到自己的好,不要整天与别人比较,要懂得欣赏自己的好。”

Jess说:“我们希望大家懂得接受爱及关怀。”

Jess所说的爱与关怀,需要得知小叮的结局才能明白。当你读毕故事后,便会明白电车小叮原来是……“你、我、他”。

+2

刘清华 LAU Ching-wa Jess

生于1991年香港﹐2014年获得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文学士(荣誉)学位。她的作品主以探索当代艺术与动画/录像之间的对话为创作理念,著眼于录像媒体的独特性及视觉质感。作品曾获得“香港第二十届ifva独立短片及影像媒体节”新媒体艺术组别银奖及本地最佳作品,她的作品亦曾于多地展出,包括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丶苏黎世丶维也纳丶斯德哥尔摩及香港。

林建才

生于1988年,2012年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主修批判性跨媒体实验室。他主要创作的媒体包括绘画及录像装置。绘画作品被香港,意大利,美国及立陶宛私人收藏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