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教育|16官校共享AI教育课程 学生自制翻译App劲过Google

撰文: 卢劲扬
出版:更新:

AI工具如ChatGPT在近月大行其道,多间官立学校早前成立“16间官立中学人工智能教育学习圈”,共享学习AI教育课程、内容及资源。该学习圈统筹及英皇书院STEAM统筹主任李浩然老师接受“香港01”访问时提到,学习圈的AI教育课程以普及化为目标,而不同学校可以校本决定教授范围。他又提到,课程在过去数年不断根据学生反应调整内容;以英皇书院为例,有超过七成学生在完成课程后认为内容对他们有益。

多间官立学校早前成立“16官立中学联合人工智能教育学习圈”,共享学习AI教育课程、内容及资源。(卢劲扬摄)

课程以初中学生为对象 采模组式设计添教学弹性

“16官立中学联合人工智能教育学习圈”于2021年成立,并在时任英皇书院校长邓启泽建议下,委任李浩然为召集人,而他在2018年开始,已经逐步将AI渗入英皇书院的电脑科课程。学习圈成立后,李浩然就会安排简介会及工作坊,向其他学校的老师讲解授课内容及相关行政注意事项,亦会亲身到访各间学校提供支援,协助理顺教学。

学习圈共享课程的对象为初中学生,中一至中三级的学习主题分别为聊天机械人(Chatbot)、电脑视觉(Computer Vision)及翻译程式(Translator)。以翻译程式为例,学生将会学习如何编写翻译程式,成品不但能够在手机安装、随时使用,更可以支援翻译粤语,比大家常用的Google Translate更强。

为了提高教学弹性,课程采取模组式设计,每级设有2至3个模组,占电脑科或STEM科约三分一课时。李浩然表示,模组式设计的最大好处,是学校可以像砌积木一样,按需要加入内容至学校现有课程。如果学校课时不足,学校可以选择只采用部份模组,减轻课时压力。另外,学校亦可视乎整体学生程度或每班程度,考虑是否采用较进阶的模组。

“16官立中学联合人工智能教育学习圈”的召集中是来自英皇书院的李浩然老师(前排左一),图中前排左二起为校长黄秋玲、副校长林之𬭬、学生黎晓俊,后排左起为学生邱仁毅、黄诺晞、范兆希及陆思齐。(卢劲扬摄)

普及化为目标 不断调整内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AI对于不少人而言都是高阶知识,难以入门。不过李浩然强调,学习圈共享课程的定位是普及化,期望可以将AI融入电脑科或STEAM科等,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先选择合适的素材,使教材适用于所有学校,“King’s(英皇书院)做到,其他学校做唔到都唔系好事”。

他举例,在中二级的电脑视觉课程之中,他参考了多达30至40个程式才找到合适的素材,“觉得啱啦先落实去做”。他又认为课程重质不重量,能够有一个好概念并启发到学生已经非常好,“系咪需要话一定系要全部三样四样(嘢)摆晒落去呢,我就觉得唔系嘅”。

加强学生共通能力 七成学生认为课程有益

课程推行已经数年,李浩然在分享学生学习成果时提到,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Core Competency),因为学生未来即使并非修读IT相关科目,都可能用到IT技能,所以课程普及化十分重要,“(学生)只要知道个运作系咩嚟,例如Chatbot,唔一定ChatGPT,佢有一个Logical Thinking(逻辑思考),知件事点嚟,将来无论读边科,突然谂到可以咁做,话唔定𠮶下就帮到佢,现阶段初中唔一定要做到好复杂”。

李浩然又提到,他曾就课程内容在校内进行调查,当课程在2018/19学年刚推出的时候,有超过两成学生表示没有兴趣,所以李浩然就不断调较课程内容,降低难度,使较抗拒的学生都愿意投入课堂,以达到普及化的目标。根据最近一次于2021/22学年进行的调查结果,有超过七成学生认为课程对他们有益,而对课程感到没有兴趣的学生减至只有2%至3%,改变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