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天地|谭李丽芬中学跨学科连系社区 深化友善社区学校
中华基督教会谭李丽芬纪念中学本著“学校即社区”的理念,积极提供参与社区学习的机会借以培育学生成长。本学年,学校以“1.5公里体验式学习圈”的策略推动发展“友善社区学校”,把社区变成教室,邀请长者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于真实情景中透过跨学科学习建立关怀社区的价值观。学校重视“体验式学习”——学生亲身参与、深入观察,透过实践与反思,把知识转化为行动力。从走进社区、接触人群,到思考如何回应社会需要,学生一步步成为有同理心、有承担的社区参与者。
(内容由中华基督教会谭李丽芬纪念中学提供)
在公民、经济与社会科的课堂中,学校以“人与人之间的连结”为切入点,邀请长者参与阅读与讨论活动,与学生一同探讨代际关系与多元社会的课题。跨代对话打破年龄隔阂,学生从长者身上听见人生智慧,从中学会尊重不同声音。公民、经济与社会科科主任何树显助理校长指出:“真正的公民教育,应善用社区情境,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社会角色与承担,并将学习还给学生自己。”
旅游与款待科通过协作将人际互动的学习体验延伸至社区,引导学生以专题研习的方式设计“老幼旅行团”,教师安排长者走进课堂,分享他们的旅游经验和需要,并为学生设计的行程提供宝贵回馈。这种跨代互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年龄层旅客的实际需要,认识银发经济对与全球旅游的关系,并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培养同理心。活动不仅提升学生在行程规划中的创意与协作能力,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学会清晰表达想法并重视团队合作。旅游与款待科主任郭琛儿老师表示:“这项体验让学生真切体会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同时把课堂连结至社区,加强对所属社区的归属感。”
同样以社区为教材,经济科引领学生走进红桥社区,观察本地商户,分析市场结构与界外效应,将课本理论应用于真实生活。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更开始意识到社区中的经济议题,学会用经济角度解读社会现象。而在视觉艺术科中,邀请长者教授水拓画等传统工艺,学生再将所学带到区内小学教授,实践“以学带教”,延伸学习成果,也建立起跨校、跨代的连结。
这一连串以人为本、以社区为场景的跨学科学习经历,最终汇聚于本校的重点发展项目:“社会创业教育”之中。学校鼓励学生从社区学习当中找出生活中的“痛点”,再运用设计思维与创意思考,构思出创新方案,于年终作出汇报与展示。经济科科主任刘冠亨博士指出:“数据显示学生投入程度大大提升,他们学会将人工智能工具融入社会创新构思,不只想点子,更尝试解决真实问题,这正是友善社区学校的未来方向——让学生成为社区改变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展望未来,中华基督教会谭李丽芬纪念中学将继续以“友善社区学校”为核心,结合“1.5公里体验式学习圈”的策略深化跨代连结,既与学科融合又强调创新实践,并与时并进加入人工智能与设计思维等工具,推动社会创业教育。
学校相信,透过真实的社区参与与创意思维训练,可提高学生掌握未来所需的核心能力——同理心、行动力、解难力与创新精神,成为具备全球视野与在地承担的未来公民,为社区与社会创造价值。
(内容由中华基督教会谭李丽芬纪念中学提供)
若学校有意于校园天地刊登文章,欢迎按此浏览投稿须知及提交稿件。
另外,《香港01》推出中华文化学人计划,如对计划有任何查询,欢迎电邮至“education@hk01.com”(标题注明 ‘中华文化学人计划查询’),或WhatsApp / 电话(35828747)联络《香港01》代表黄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