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维廉中学引入兵道武术 学武德重礼 学生性格变得开朗有自信

撰文: 金敏琍
出版:更新:

整齐划一的呼喝声响彻救世军卜维廉中学操场,十数名身穿汉兵服的学生手持海棉制兵道剑作出挥斩动作,步伐稳健地向前推进,结合力量与节奏。他们并非在角色扮演,而是每周一次的兵道武术训练场景。

作为全港学界首批引入这项新兴运动的中学,负责带队的助理校长魏语然表示,兵道武术不仅是一项体育活动,更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品格教育的结合,见证学生学习兵道武术前后的变化,由行路“吊吊揈”变成端正自信。

救世军卜维廉中学是本港学界首批引入武术兵道的中学之一。(黄浩谦摄)

兵道武术乃国家“入奥”重点项目

兵道武术的前身是中国武术短兵项目,历经40余年发展,近年经中国武术协会重新编排,成为国家重点推广的运动。2022年国家体育总局更明确将兵道武术列为“武术入奥”的重点项目之一。

救世军卜维廉中学助理校长魏语然指出,兵道武术的引进缘起于黄大仙家长教师联会与黄大仙康乐体育会的推荐及支持。学校遂于去年邀请香港兵道总会到校示范,有近百名初中生参与,学生反应热烈,遂于今年初正式成立兵道武术队。目前兵道武术队有20人,其中两位是女队员。

救世军卜维廉中学助理校长魏语然(右)与邓芷程老师(左)是学交兵道武术队带队老师。(黄浩谦摄)

穿汉兵服持胶棍练习 背诵兵训

“我们看中的不仅是它的体育价值,更是背后‘武德并重’的中华文化精神。”魏助校强调,兵道武术是以自由对击实战为训练目标,学生除了需学习击格技术、加强体能训练外,兵道武术更着重礼、纪律及文化之承传,讲求武与德并重。

她指,礼仪教育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每次练习都要穿上汉兵服造型队服,并要背诵兵训﹕“手中有兵,心中有礼,尚武崇德,止戈为武”。

体现以礼为先的中华文化精神

此外,在训练或比赛前后,学生即都需要向教练、评判、对手行礼“抱手、鞠躬、作揖”兵礼。魏助校称,这种“以礼始,以礼终”的教导,正正是中华文化中“礼”的精神,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并理解礼仪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卜维廉中学兵道武术队今年才正式成立,但去年开始已积极四出推广兵道武术。在去年国庆75周年的地区庆祝活动上,兵道武术队曾在黄大仙广场表演;今年3月中旬,亦曾在由大中华武术家协会筹办的“全城动!动城做运动!”颁奖礼暨武术运动汇演上演出。

学生性格变得开朗有自信

魏助校称,曾见证文静性格害羞学生透过兵道武术训练及公开表演后,提升自信心。“该同学用心专注学习兵道招式,学校于是让他带领队员出外表演,事后学生愈来愈有信心,不单主动去教同学与同学沟通,性格变得开朗,而且亦愈来愈有礼貌,走路亦由以前吊吊揈变得端正。”

救世军卜维廉中学助理校长魏语然指,有学生透过兵道武术训练及公开演出后,提升了自信心及性格变得开朗。(救世军卜维廉中学提供图片)

兵道武术现阶段以短兵(短兵器)项目为主,主要进攻技术是“斩、砍、劈、刺”。学生在训练时身穿汉兵服并以海棉制兵道剑练习,正式比赛时会穿上全套护甲衣。

卜维廉中学兵道武术队教练梁树中,表示兵道武术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攻击他人,而是自我控制。(黄浩谦摄)

比赛强调力量控制 不允攻击要害

卜维廉中学兵道武术队教练梁树中,是香港兵道总会创会筹委,身兼兵道判裁员及评审员,他表示兵道武术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攻击他人,而是自我控制。他解释,“在比赛上你刻意打低对手,不单唔会赢,更会判取消资格”,比赛中除了不允许攻击危险部位,还强调力量控制。

救世军卜维廉中三学生许镒俊表示,透过兵道武术训练,不仅提升了自信心,亦让他明白中华文化中,对“礼”的重视。(金敏琍摄)

中三学生许镒俊是学校兵道武术队成员,他表示十分认同教练说法,“教练成日同我哋讲,兵道武术是一种功夫,唔系要来伤人,让我认识武德重要性”。许同学称,知道兵道武术在香港是一种新兴运动,吸引他加入,而每次练集都要穿上汉兵服,他认为能体验中华文化。

有望今年考取国家认可资历

兵道武术设有国家认可的考核资历,分十级,以一级为最高。魏助校表示,短期目标是希望学生在今年5月成功考取第十级,并透过参与本地及国内锦标赛让学生成长。

老师与教练会视乎学生进度,或会参与今年8月在香港举行的“香港国际武术比赛”,希望培训出色的兵道运动员。展望未来,学校亦意将兵道武术运动,进一步向学校高中学生推广,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救世军卜维廉中学在今年正式成立兵道武术队,不仅是强身健体活动,更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品格教育的结合。(黄浩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