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发局办中小学生扎作编织体验 艺术家:希望将工艺技术传承下去

撰文: 卢嘉杰
出版:更新:

艺术发展局主办的“第十六届校园艺术大使计划”的其中一项目“青艺周”,今年以中国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为主题,并设有具特色的体验活动“花开有时 花落有期”扎作编织。今次是首次将属于非遗的扎作工艺与编织艺术跨界别合作,场内每一件艺术品都是以竹篾制成,再融入编织元素在其中,使作品更丰富多样。更重要的是,两代艺术家与一众来自中、小学的校园艺术大使经过十堂的扎作及编织工作坊,共同创作出木棉花装置艺术,编织艺术家Breakthrough Art Studio的阿郁表示,希望将工艺技术传承下去。

艺术发展局主办的“第十六届校园艺术大使计划”,今年重点活动是“花开有时 花落有期”扎作编织体验活动,让中、小学的校园艺术大使跟随扎作及编织艺术家,共同创作木棉花装置艺术。左起:艺术家杜焕、编织艺术家Breakthrough Art Studio阿郁及Cecillia。(卢嘉杰摄)

世界之约策展人Vicki表示,今次的主题是木棉花,平时不太起眼,花期来临之时一朵朵火红色的花才会被注意到,正如一些传统工艺会随时代过去而被淘汰,但一些会继续流传下去。双方都是首次与其他团体共同创作艺术品,更形容为“两边crossover”创作,同学亦跟随上十堂扎作及编织,希望让同学知道做艺术可以很自由,不要被“框住”。

世界之约策展人Vicki(左一)表示,木棉花为主题,旨在呈现木棉花的成展周期如花开花落终有时的自然定律。(卢嘉杰摄)

扎作编织CROSSOVER 呈现木棉花成长周期

艺术家杜焕居于长洲,家后方有一片木棉花树,每逢木棉花盛开的季节,都会让杜焕想起全身呈白色的“吹绵虫”,故此今次在设计上除了呈现木棉花开的形态,还有花开下的吹绵虫。杜焕表示,吹绵虫顽强的生命力与木棉花相似,将木棉花栽种于不同大小的花盆,它都会跟随盆的大小生长。他指,木棉花吹落时候,使他联想到吹绵虫爬行的形态,故今次的艺术品有木棉花开的一刻,木棉花种子随果实绽放飘落的时刻及寓意飘落一地的吹绵虫,呈现木棉花完整的成长周期。

共同创作产生火花 寄望传承工艺技术

阿郁表示,整个创作过程当中,杜焕会分享他的想法,他们又会将方法分享给学生,学生的想法亦会令他们思考未曾想过的角度,彼此产生新的火花,希望工艺技术好像木棉花的种子,飘到哪处都能生长,传统美学就能传承下去。

被问及参与的艺术大使的表现时,杜焕表示,从一开始学生未必太感兴趣,但经过10堂时间,学生普遍表现积极。至于另一编织艺术家Cecillia表示,初时女同学对编织较有兴趣,后来连男同学也乐在其中,甚至于最后课堂更想回家多织一条。

编织艺术家Breakthrough Art Studio的Cecillia即席示范使用织布工具。今次活动除了展出相关的艺术品外,还有扎作、织带等工作坊。(卢嘉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