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孤岛化” 中国经济认知战 河套能“解套”吗?
1月26日,大湾区科学论坛、香港生物科技协会、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有限公司及大湾区香港中心联合举办河套香港园区在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功能作用研讨会。这也是继2023年10月27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和新政策讨论会之后,以河套香港园区为主题进行的又一次研讨会。深圳园区研讨会召开前两个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也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继横琴、前海、南沙之后的第四个重大合作平台,且是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重大平台。
河套虽小,意义重大
在《规划》发布之前,如何推动深港创科合作,早已是“老生常谈”,而落马洲河套地区之共同开发事项,更是可以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1995年,深圳与香港共同开展河流防洪排涝工程,正式开工深圳河治理第一期工程,通过将深圳河截弯取直,“造出”一块面积0.87平方公里的区域,也就是今天的落马洲河套地区。在改道前,此区域归属深圳,改道后管辖权归入香港边界内。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在香港园区的研讨会上提到,2016年底,他和时任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协商解决了近20年没有解决的河套区的产权问题,用作科技创新发展。之后,深圳方面在深圳一方规划出近3平方公里的土地,和香港的河套协同发展。根据梁振英的估算,园区完成时,总楼面面积约等于86座位于中环的怡和大厦的面积。
曾深度参与落马洲河套地权谈判的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在接受《香港01》采访时透露,这0.87平方公里土地业权所属问题谈了两任深圳市委书记才最终拍板,河套地区总面积是3.89平方公里,即便将0.87平方公里划入香港,深圳还是占了大部分。
查阅公开资料,香港特区政府2007年首次在施政报告提及港深两地政府共同开发该片土地,并把它列为香港十大建设计划之一。2008年,深港双方签署《落马洲河套地区综合研究合作协议书》,确定了河套地区的研究范围。方舟表示,之所以河套开发缓慢,是因为这0.87平方公里原本就是淤泥堆积出来的一个“江心洲”,淤泥中间有很多重金属污染,再加上保育候鸟用地等各类事件,所以在处理过程中要花不少时间。
待到地权谈判落定后,深港双方于2017年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该《备忘录》对土地业权做出明确说明,且在第五条“联合执行及解决争议机制”部分提到,要由深港双方相关部门和人员组成“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发展联合专责小组”,负责对发展河套地区的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和协商。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规划纲要提到,支持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和毗邻的深方科技园建设,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区,建立有利于科技产业创新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实现创新要素便捷有效流动。及至《规划》出台,是为落马洲河套发展迈出的关键一步。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在视讯发言中表示,港深要融合发展,但是如何融合呢?我们说了很多年了,粤港澳大湾区提出也很多年了,横琴、前海、南沙这三块地方,本来的目的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的试点,当然这三块地方现在竞争不小,但是实际效果与期望还有相当的距离。而河套是继横琴、前海、南沙之后的另外一块地方,而且是最小的一块地方。但河套最小,但是任务最艰巨。郑永年在发言中反复提到,河套的项目发展需要一个更为激进的方案,点点滴滴的、小打小闹的改革,已经符合不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需要,也符合不了国家发展的需要。
关键在于“怎么做”
作为河套发展的积极推动者,梁振英在两次研讨会中始终强调的,就是“如何做”。此前梁振英公开表示,在香港和内地合作过程中,就他所接触的,无论是大小省份,以至大湾区内各城市,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仍然是“不知道”。他希望政府和民间,特别是相关企业,可以有充足的交流,让业界可以提出他们的观点和要求,加上官方的解答,进而解决“不知道”的问题,这也是发展河套要留意的一个问题。在香港园区研讨会上,梁振英在致辞和总结环节,也都提到了面对河套这一持续性的“题目”,要久久为功,研讨会说简单也简单,但真正难的是如何落实,如何咬住某些关键点持续往前推。香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食粥食饭”(喝粥还是吃饭),就看创新科技是否能发展好。
国务院已经印发的深圳园区的《规划》总计30条一万余字,不难看出中央意图通过更高层级的顶层设计来推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的决心。具体到政策层面,《规划》提到,要“在福田保税区等海关监管区域建立产业、机构和个人‘白名单’制度,对实施特定封闭管理的海关监管区域人员进出、货物流动实现‘一线’、‘二线’分线管理,构建高度开放的特殊监管体系,促进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创造高度衔接香港及国际的科研制度环境。”“实施货物分线管理。深圳园区海关监管区域实施特殊监管,对货物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监管模式,便利科技创新相关货物出入。”此外,为了吸引人才,《规划》还表示要全面放开对港澳台及外籍人士担任职位的限制。同时要探索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不过由于法律、体制、规则等方面的深层次差异,《规划》也直言,深港两地在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流动、资源开放共享、科技产业协作方面还面临许多瓶颈制约。
河套目前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香港创科局局长孙东在发言中透露,港深创科园第一期第一批次首三座大楼将于今年年底陆续落成,余下五座大楼的建造工程也将于小区隔离设施转移及土地平整后,尽快起动。在“如何做”方面,方舟则建议要真正发挥落马洲河套创科园的潜力,必须争取大型科技企业直接进驻园区,而不是沿用“科学园先起楼、再找企业租用”的模式发展。在方舟看来,通过产业园的方式发展创科产业,成功的要诀是“招商”,即把合适的项目、企业引进到产业园区内。香港社会一直对发展创科有一种质疑态度,不少人心底里其实不相信发展科技是对香港合适和可行的。若落马洲河套能直接对大型科技公司招手,将数个龙头企业的研发部门引进香港园区落户,不但能带动更多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在香港扎根发展,更能刺激本地科研气氛,为香港创科发展打下一剂强心针。
郑永年在发言中之所以提出河套需要一个更为激进的方案,主要基于目前中国和香港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地缘政治冲突,从俄乌战争到以巴冲突,已经对世界经济包括对中国经济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且都不是孤立的地缘政治事件,更多的冲突可能会发生;其二是美国西方盛行的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所谓的脱钩断链已经对中国经济产生很大影响,接下来这个趋势不会停止,只会进一步恶化;其三,现在美西方已经发起了一场针对中国的持续的经济认知战,中国经济顶峰论、中国经济衰落论、中国不可投资论等,都对国际资本对华投资有直接影响;其四是美西方还希望在中国制造一些冲突,包括南海问题、台海问题,一旦发生区域性冲突,很可能就是一个世界两个体系,一个世界两个中心,各国将不得不开始选边站。
具体到香港,郑永年认为形势还要更严峻。“我个人现在观察香港有一个孤岛化的趋势,香港本来是深度嵌入区域、嵌入国际的,但大家看看香港的现在的情况,并不是这样。”郑永年进而解释了香港孤岛化的原因,包括香港过去几年因港英政府时期激进改革破坏了香港的政治生态所造成的持续政治动荡,还有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香港的围堵,以及来自区域的竞争将香港金融人才、法律人才吸引走,而这些都是香港的资产。面对孤岛化趋势,该怎么办?郑永年认为应该将河套作为中国制度型开放的起步区,利用香港在制度、规制、金融、研究机构等方面的优势,这些都是国家所需,也是香港所长。“深圳当年刚起步的时候,也是很小的一块地方开始的,现在河套能不能成为下一个起步区呢?”
“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怎么样去做好”,这也是北京大学教授、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联盟主席于常海在接受《香港01》采访时反复提到的是,此外于常海认为需要警惕的是,“不要又变成了一个地产项目”、“必须要看成果”。至于《规划》中一笔带过的制约瓶颈问题,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马惟善则对《香港01》表示,要在这个“特区中的特区”落实各种跨境的政策,让两地的体制接轨,当中需要经历不同的进程。但可以肯定的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促进深圳和香港两个园区优势互补,两地的不同体制、规则等,正是这个合作区独特之处。但对于两制差异,梁振英在总结发言中坦言,两制之下的深圳和香港的合作,有时候甚至要比两个国家之间的合作更难。
河套不只是河套
河套虽小,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重大平台,其承载的科技创新却是接下来中国二次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中之重。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4年工作部分,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首位,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科技创新放在任务之首。何为“新质生产力”,按照新华社通稿,包括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生命科学等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次日,新华社发布会议侧记其中特别提到习近平对于落实的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落实,不能变形走样、把好经念歪”;“不能有拖延症,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我就看落实效果怎么样,能不能达到预期”。此外习近平还提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些新变种、新现象,比如“一些基层干部疲于在各类应用软件、公号上打卡、‘留痕’;各种论坛过多过滥,既浪费钱又浪费时间。”
对香港来说,透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既要把握新阶段国家的经济治理理念之变,也要回到自身发展的模式转变上来。比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香港作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究竟该如何发力?政府在其中该扮演什么角色?再如在中美竞逐的当下,香港有哪些新质生产力优势可以发挥和挖掘,以便持续以自身所长贡献国家所需?面对中央三令五申强调的“完整准确全面落实”,香港又该如何避免“把好经念歪”?
梁振英在研讨会总结发言中也表示,在制定和执行产业政策的问题上,香港有经验也有教训,也碰到过痛点、难点和堵点,香港现在的产业政策还是受过去经验的影响,其中尤以港英政府时期遗留下来的积极不干预危害最深。梁振英直言,特区政府虽然现在口头上不说“积极不干预”,但还是摆脱不了,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政府参与和干预的力度还是不够。具体到河套发展规划,核心不是物理空间的规划,物理空间是配合创新科技事业和产业发展的,2016年解决了产权问题,过程并不容易,现在产权问题之后的努力才刚刚开始,后面的产业规划怎么做,不能把精力用在建房子上,请很贵的设计师,用很贵的建筑材料,最关键的是要有战略思维,头脑要清楚,搞清楚什么是香港的独特优势。在这个过程中,特区政府目标要清晰,力量要集中,不能撒芝麻,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有投资决策的承担。“十年二十年之后回头看,河套成功了吗?今天我们就是要定下KPI。”
2023年年尾,广州召开落实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动员部署会,根据《广州日报》消息,今次巡视组反馈意见包括六大项,涵盖纠治改革开放创新力度不足问题、纠治落实南沙方案主题责任不够有力问题等。南沙方案提出至今一年半,且距离其第一阶段发展目标还有一年时间,省委巡视组已开始指出“主体责任不够有力问题”,这既是对广州的敲打,也在一定程度上警示着香港,因为在你追我赶的今天,不进则退,香港作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在推动河套发展上,尤其要有这种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