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邓小平到习近平 “最大的政治”没有变
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方面,提出“五个必须”,也即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且官方发布的通稿中,再次明确将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
过去几年,尤其是疫情以来,社会舆论纷纷扰扰,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基本社会共识,比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等,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动摇,以至于在疫情期间,甚至有人发出“没人关心经济了”的诘问,这一诘问隐含的潜台词是,现如今“讲政治”正在压倒“讲经济”,成为最大的政治。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锤定音,最大的政治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硬道理。而这,也与邓小平时代的发展是硬道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一脉相承。
提到“现代化”,很多中国人都不会陌生。因为自鸦片战争以来,被西方的坚船利炮叩开大门的中国,就不断在“刺激—反应”模式下艰难寻求着自身的现代化。从洋务运动的器物现代化,到戊戌变法的制度现代化,再到五四运动从文化上寻找病根,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一部充满战争与混乱的历史,也是一部探寻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历史。
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的金耀基先生,在《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一书中这样总结道,“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中国的历史之路充满挫折与伤痛。一方面,外力之侵害不绝(如清末西方包括由亚入欧的日本帝国主义之殖民瓜分及民国时期日本之侵华),大大扭曲了中国正常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内自身的种种负能量(如军阀之割据、内战等)也使国族陷于长期的劫难。但是,自洋务自强运动以来,维新改革以及清末新政、辛亥共和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北伐、抗日、共产党建国、1949年后国民党在台湾推行经建与宪政民主、1978年大陆改革开放拨开‘文革’的阴霾,推动‘四个现代化’,中国始终有一股正能量,在种种逆境中,百折不回、有方向性地往前发展,这一股历史的正能量就是中国断断续续、延绵不绝的中国现代化运动。正是这个一百五十年的中国现代化运动,造成了中国的巨大的‘社会转型’,而这个社会转型事实上是中国文明的转型,由一个前现代的农业文明转向一个现代的工业文明。”
这股历史的正能量最终在邓小平启动的改革开放中生根发芽,中国现代化运动也很快有了方向和具体实现路径。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在谈到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时,他根据出访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进行深入考察和反复思考的结论,认为基于当时的国情,到20世纪末实现国际标准的现代化是难以做到的。因此,他对客人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这个现代化“水平还是你们五十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末能达到你们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两天后,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他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紧接着,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他再一次诠释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从“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的现实国情出发。随着实践的发展,邓小平逐步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阶段目标明确为小康社会。
202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这一宣告,预示着中国已经完成了邓小平当年所希冀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
如果说邓小平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侧重于国内发展,那么待到习近平在二十大上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则明显在国内发展的基础上,兼具了国际视野和愿景。按照习近平的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此外,二十大报告还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3年2月7日,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根据新华社通稿,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此外,习近平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
也是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多次以西方的现代化作为“负面案例”进行批驳。比如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部分,习近平说,“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西方现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资本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务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导致贫富差距大、两极分化严重。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曾接近发达国家的门槛,却掉进了‘中等收入陷阱’,长期陷于停滞状态,甚至严重倒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两极分化、阶层固化等问题。”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部分,习近平说,“西方早期的现代化,一边是财富的积累,一边是信仰缺失、物欲横流。今天,西方国家日渐陷入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遏制资本贪婪的本性,无法解决物质主义膨胀、精神贫乏等痼疾。”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部分,习近平说,“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大都经历了对自然资源肆意掠夺和生态环境恶性破坏的阶段,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严重问题。我国人均能源资源禀赋严重不足,加快发展面临更多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这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部分,习近平说,“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充满战争、贩奴、殖民、掠夺等血腥罪恶,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深重苦难。中华民族经历了西方列强侵略、凌辱的悲惨历史,深知和平的宝贵,决不可能重复西方国家的老路。”
及至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国式现代化被正式确定为中国最大的政治。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到习近平的“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其中既有很强的承接性,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在邓小平时代,主要的目标是带领积贫积弱的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带领中国人民奔小康,而到了2022年,中国已经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下一个发展目标也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依托于具体实践和经济发展成果,同样地,中国能否最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需要实践和人民的切实获得感来检验。
不过可以确信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尝试提供给世界的另一种可能,如果最终真的能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那不仅对于中国意义非凡,对世界而言也是一大突破和贡献。而且中国式现代化,虽然发源于对西方式现代化的反思与追问,但最终目的并不是“东风压倒西风”,而是与中国实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尝试解决人类共同的发展难题,更好回答及应对“人类向何处去”的重大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