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刊文: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隐性壁垒“在脑子里”
中国经济面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最困难局面,民营经济发展受阻、民营企业家对市场和未来缺乏信心,是中国政府和舆论近年来最关切的议题。为改变这种疲软状况,中央及地方政府近年来密集出台各项政策,修复与民营经济的关系,甚至在国家发改委成立了民营经济发展局,官媒也屡屡发声发表评论。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中央党校机关刊物《学习时报》也发表文章,探讨有关阻碍民企发展的“隐性壁垒”问题。《学习时报》在刊登于该报头版的评论文章《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隐性壁垒”究竟在哪里》一文中发问,为什么民营企业发展的“隐性壁垒”长期破而不除?根本问题还是在人的心里、头脑里、观念里,这才是阻碍民营企业发展隐藏得更深的隐性壁垒。
文章指,2013年11月,中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这样一段话:“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总书记习近平也多次强调要消除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隐性壁垒,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但是尽管中央如此强调、反复强调,针对民营经济的“隐性壁垒”仍然普遍存在,也长期性存在。
那么,究竟什么是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隐性壁垒?《学习时报》引用有关方面负责人、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做了解读。
文章认为,导致变化缓慢的原因是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待遇平等“四个平等”没有做到;“玻璃门”、“旋转门”、“卷帘门”三门未拆;政商关系“亲而不清”、“清而不亲”两单不明;市场准入方面审而不批、许而不可等变相门槛;竞争中与企业性质挂钩的、招投标中与业务能力无关等等。
文章说,“隐性壁垒存在于经营主体活动的多领域,伴随民营企业成长的全过程。”今年以来,许多省份陆续出台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其中几乎无一例外都提到要“破除隐性壁垒”。很多地方还逐项列出了各种壁垒。在一片喊打声中,有理由相信,民营企业发展中这只看不见的“拦路虎”终有成为泄了气的“皮球”的一天。
然而看不见、说得清的壁垒虽不易破,但是毕竟还有靶子,毕竟还有可以著力的地方。而看不见又说不出来的壁垒破起来就更难了。这样的壁垒在哪里呢?在人的心里,在内心深处。
文章以不同所有制企业融资为例指出:两个经营主体来贷款,条件都是一样的,但是一个叫国有企业,一个叫民营企业,从内心讲,他更愿意贷给国有企业,而内心的天平一倾斜,他就会罗列出很多贷给国企而不贷给民企的理由,尽管他完全认可国家发展民营企业的大政方针,理解促进和保障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制度、法律等等。但是,还是听从了内心的安排。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呢?从根本上说,还是自保。这样的心理,不光是银行贷款的人有,相关部门也有。为什么会有隐性壁垒?为什么隐性壁垒长期破而不除?根本问题还是在人的心里、头脑里、观念里。而这,才是阻碍民营企业发展隐藏得更深的隐性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