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背后是国家能力的修炼|专家有话说
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的首次商飞,无疑吸引了全球关注。美国《华尔街日报》称,C919商业首飞成功意味着,波音和空客几十年来的“双头垄断地位”在中国市场受到了挑战。这一挑战规模尚小,却颇具象征意义。
目前,C919订单已超千架。中国商飞发布的《中国商飞公司市场预测年报(2021-2040)》显示,预计到2040年,中国的机队规模将达到9957架,占全球客机机队比例22%,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航空市场。更重要的是,随着国产大飞机事业的推进,一大批产业链将被带动发展。这种带动效应,令大型民用飞机工业被视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亦是中国坚持自主研制的重要原因。
彼时,当中国决定制造大飞机的消息公开后,西方世界第一时间给予了回应。其中不乏冷嘲热讽者,比如美国《航空周刊》曾刊载文章,其作者称,“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登上C919飞往成都或上海,我不相信我能活到那一天”。
同时,亦有诸多西方业内人士洞察到客观趋势。波音公司前首席执行官说:“我不认为中国有克服不了的技术障碍,他们已经两次将宇航员送到太空,而且一些世界上最好的空气动力学家就是中国人。”无论褒贬,这些回应都足以证明,西方世界对中国大飞机极为关注。欧美走在世界民航工业前列,其政商界深知,对于类似航天航空等高技术系统工业而言,国家能力是其重要支撑,这正是欧美的成功经验。
中国大飞机承载了几代国人的梦想。北京大学教授路风曾在访谈中提到,中国高层关于大飞机的重新讨论是在2003年,有两个重要的事件背景:一是1995—1996年台海危机,二是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这两个事件之后,中国政府领导层开始加大对国防工业的投入,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一系列成就,比如歼-20、歼-10战斗机等。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80年,中国独立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架大型远程喷气式客机运-10,已在上海大场机场首飞成功。赵忆宁《大国工程》一书提到,运-10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跨上了发展大型民用飞机必经的台阶,其研制只比空客起步晚三年。遗憾的是,到1983年,运-10已得不到经费支持,后渐被搁置。虽然这是转轨时代的遗憾,却是对中国自主工业体系和能力的一次极大证明,亦为中国民航工业的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如今,C919横空出世,可谓填补了当年的遗憾。无论是中国如今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强大的制造业体系和基础,抑或是高端科技人才的培养储备,皆为民航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石。加之国家层面清晰的战略支持,以及社会整体民意的认可,大飞机事业显然进入了厚积薄发的时代。那些质疑C919创新不足、或谓之“组装”之流,显然不解民航工业的基本情形。
如今飞机制造业的主流是“主制造商-供应模式”(简称“主供模式”),其代表正是波音飞机,其有65%左右的零部件,都是在波音公司所在地以外的地方采购的。波音飞机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其对供应商的主导集成能力。中国商飞正是在学习波音的“主供模式”,在“飞机的灵魂”机翼部件等核心设计上自主创新,同时集成国内外供应商。当然,亦要承认,中国商飞目前与波音相比,在对供应商的主导集成能力方面,尚有差距。但是,只要舞台搭起,后续演练自然会不断加深功力。
其实,内地经济界数年来存在一种论调,认为政府不干预,市场经济便能自发实现产业升级。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高铁、大飞机等一系列产业成果,恰恰证明了这种论调的简单化。放眼世界的历史与现实,高技术产业的兴盛离不开政府及国家能力的背书。
以美国为例,其计算机、喷气式发动机、半导体等几乎所有核心技术创新的初始市场,都是由美国政府通过包括国防订货在内的政府采购提供的。其中的典型代表,如苹果智能手机应用的许多通用技术的基础研究,都受到过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资助。美国近年发布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和新能源汽车补贴的规定,更是直接突显了政府对产业政策的影响力。欧美如是,中国又有何例外?
本文作者吕澜,系内地资深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