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伐交”广岛“伐兵” 十字路口的台湾面向何方?

撰文: 张钧凯
出版:更新:

2023年5月,注定载入人类历史史册。在日本广岛举行的七国集国(G7)峰会之前,“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登场,且双双发表了联合公报或宣言。这些文字背后意味着,是世界格局能否严守战后国际秩序的信念,是否能够信守和平与多边合作的许盼,还是意味着一场“没落贵族”面对中国崛起磨刀霍霍与虎视眈眈?

台湾传媒舆论看这两场峰会的视角很值得玩味,不分蓝绿颜色,开酸西安峰会“大洒币”、“不顾中国人民死活”,鹦鹉学舌般地模仿着美媒的语调解读宣言:“均是一些虚浮且假大空的内容”。相对于此,则盛赞广岛峰会“大国领袖”对“台海和平”的承诺,以及对中国大陆的严词批判。一来体现了台湾所谓“民主政治”数十年来的“三观”不变,二来又隐约预示了台湾在世界变局面前的伫足徬徨。

“和平”成为“伐兵”的遮羞布?

今(2023)年的G7峰会选在日本广岛举行,西方大国领导人脚踩在冷战时期延续至今“第一岛链”的土地上,其政治涵义已不言可喻。众家评论分析,最兴奋的莫过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不久前他才登上了美国《时代》(TIME)杂志封面,得到了西方主流媒体的“认可”:“日本的选择──首相岸田文雄想要摒弃数十年来的和平主义,并使他的国家成为真正的军事强国”,令其神采飞扬。

左:日本首相岸田文雄2023年4月20日在东京受访。(Reuters) 右:美国《时代》杂志5月10日张贴5月22至29日新一期的封面照片,封面人物为岸田文雄。(Twitter@TIME)

一张照片在网上受到讨论(见下图),G7领袖成员分成前后两列走向和平纪念公园,前一列乃“美国派”,包括了岸田文雄与欧盟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后一列则是传统的“欧陆派”。这张照片说明了很多事情,从风光走向黯淡,是这场刻意高调峰会的客观写照:

1. G7成员内部的“同床异梦”;

2. G7领导人在国内支持度均低于五成,被称为“低民望领袖俱乐部”;

3. G7成员国占全球GDP从曾经的七成,降到了如今的四成。

更值得关注的,在于其对于中国的态度。提前发布的联合公报洋洋洒洒数十页,光是提到中国就有20次,是近年来最多的一届。尽管公报强调了“并不寻求与中国脱钩或内转”,却又将矛头指向中国的“经济胁迫”和“军事行动”,表达“最强烈讉责”(strongest condemnation)。这说明了这群“富国俱乐部”领袖们,至今看不懂、摸不透中国,从而脚步紊乱又暧昧不清地摸索着对中国的态度。与此同时,又以集团式的态势,在理应作为“和平”教育基地的广岛,向中国展现了围堵与遏制的姿态,拿台湾、香港、西藏、新疆大做文章,“和平”竟成为了“伐兵”的遮羞布。

G7成员领袖在峰会期间步行到和平纪念公园。(Reuters)

最为讽刺的是,公报对于俄罗斯侵略乌克兰同样表达“最强烈谴责”,并称“俄罗斯残酷的侵略是对全球的威胁,七国领导人会坚定不移支持乌克兰”,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台译泽伦斯基)也在广岛呼喊“必须消灭世界上的战争”。可是,在俄乌冲突一年多以来的时间,英美大国却是双方停战和谈最大的阻力;美方甚至否定了中国提出停火呼吁的用意,指称“停火等于认可俄罗斯的侵略”。

除此之外,华府精英将台湾打造为美国对华“武器库”的脚步亦未停歇,从在台湾西部海岸布放地雷的军售计划,近日进展到了美国智库建议强化在台海布放水雷。复制乌克兰的战争经验,令台湾从“备战”走向“必战”,难道是G7公报重申“台海和平稳定”不能说出口的潜台词?

北京“伐交”展现“国际新秩序”

将眼光转移到于西安登场的“中国─中亚峰会”,台湾方面关注度不高,甚至视之为一场与G7互别苗头的“政治大秀”。不过台湾学者周阳山撰文解读,精准地点出于这场西安峰会的意义所在:

这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也是在斯拉夫人内斗引发俄乌冲突一年后,中国人展现天下一家、与邻为善、互通有无、合作共赢的新契机。这是不同于G7的另一种“国际新秩序”。 但这却不为西方霸权主义所乐见,也不是“美国优先”的既定选项,更不是G7各国的传统思维。这是真正的平等互惠、双向交流,互学互鉴、合作共赢,也可说是中国传统天下观与王道思想的当代实践。
周阳山:《东升西降 中亚契机》
5月18日,西安,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在开幕仪式中合照。(Reuters)

进一步来看,西安峰会其实是中共二十大之后中国“大国外交”的延长线。从李显龙、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台译马克宏)等重要国家领袖陆续访华,习近平出访俄罗斯,再到北京斡旋沙特阿拉伯(台译沙乌地阿拉伯)与伊朗,以及中国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出访乌克兰、波兰、法国、德国和俄国“劝和促谈”。透过政治与外交的沟通协调,尤其是对于台湾问题和俄乌冲突的表态,逐渐流露出中国式外交路线的特质,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守门员”。

以此视角来看西安峰会,在美国于战后走向单极独霸地位的过程中,中亚地区始终是“颜色革命”动荡不安的地区,背后都能看到美国的身影。《西安宣言》蕴含其中的和平、稳定、合作、发展基建、民生互惠等基神,以及维护各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的宣示,反而是重构欧亚大陆地缘政治面貌的新契机。台媒《联合报》发表评论指,“西安峰会后,中国中亚已具备经济与安全同盟的格局”。

《联合报》该篇评论更一针见血的指出,对比于西安峰会,广岛峰会“美国只能从海上、从中国的东面,加紧将日韩、台湾、菲律宾拧在一起,甚至异想天开地把‘民主桥头堡’与‘远东之锚’凑成对,进行欲振乏力的对抗”,“凸显了广岛峰会过于浪漫、不着边际的困境”。换言之,无论“新冷战”有没有“新”字,在“东升西降”格局里的美国,依旧用着冷战思维在看待着这个正在脱胎换骨的世界。

《孙子兵法·谋攻篇》有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今天可以看到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广岛峰会,对中国展现出了“伐兵”的挣扎和想像,台湾离战场越来越靠近。而北京主导的西安峰会,则在中国大国外交的延长线上,向世人展现出了从“伐交”走向“伐谋”的用意。

不可回避的是,台湾问题都被摆到了“伐兵”或“伐交”的博弈桌上。对台湾来说,那更是意味着处于赤裸裸的战争与和平十字路口。如何做出选择?广岛峰会和西安峰会,绝对需要台湾人们反复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