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前官方密集发声 层层加码之下的“进京难”

撰文: 泉野
出版:更新:

回归正常生产生活,还需要多久?这是当下很多人的疑惑。在中共二十大前夕,官方开始密集发声,有针对性地给出回应。

比如疫情结束有没有时间表?二十大之后尤其是明年两会之后会不会逐步放开?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给出的回答是,“这种时间表,我们一直在努力,努力战胜疫情,但是现阶段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也很难明确说,在几月份我们就达到了这种标准。”

再如不少国家疫情都结束了,为什么中国还要坚持“动态清零”?如果放松管控,后果如何?梁万年说,从全球各个国家来看,只是把防线退回到了医疗机构,并不是全部躺平和完全放任不管。至于中国放松管控会如何,梁万年说,“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会有相当一部分人被感染,这种感染的概率那就是百分之几十,即使它的病死率比较低,但总的死亡率会比较高,就会造成大量的感染、大量的重症和较大量的死亡,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而目前,一旦放开,中国并没有一个刹车机制。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资料图片)

《人民日报》10月11日发表的评论则重申了官方坚持动态清零的考量。“中国必须清醒看到,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加上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放松防控势必令易感人群感染风险加大,一旦形成规模性反弹,疫情蔓延势必会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最终付出的代价会更高,损失会更大。”

还有执行层面的一刀切、层层加码怎么破?国家卫健委、国家疾控局都表达了零容忍的姿态。国家卫健委说,要“积极充分发挥整治‘层层加码’工作专班作用,快速转办,核实群众举报投诉,强化跟踪督办,加强典型问题通报曝光,确保‘层层加码’问题及时得到妥善解决。”国家疾控局说,不能以“静默”代替管控,对风险区域外的学校、餐饮坚决避免“一关了之”。

不消说,中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及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不是官话、套话,也不是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现实,但同样现实和具体的是,一边是杜绝一刀切、层层加码的政策导向,一边却是各地不断曝出的引发民怨沸腾的静默封控,以及用政治账压倒民生账、社会账,比如河南郑州的“一天两检”、陕西榆林为期三天的静默演练,无疑都是层层加码的典型,既不科学也不合规。二十大前夕的“进京难”,亦一度成为舆论争议的焦点。

河南郑州的“一天两检”新规引发争议。图为5月4日,在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一小区内,工作人员对核酸检测居民进行讯息登记。(新华社)

根据北京市卫健委10月12日最新消息,进返京人员抵京后进行3天2检,阴性结果未出前居家不外出。这是顺利进返京之后的政策,而要想进返京,北京市规定:有进返京计划的旅客,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北京健康宝”绿码,在测温正常且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可正常进返京,抵京48小时后、72小时内进行一次核酸检测。7日内有1例以上(含1例)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所在县(市、区、旗)旅居史人员严格限制进(返)京。

最后一句,“7日内有1例以上(含1例)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所在县(市、区、旗)旅居史人员严格限制进(返)京”,可以说影响面极大。一方面,目前各地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这也是官方反复说的,所以“7日内有1例以上(含1例)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所在县(市、区、旗)旅居史人员严格限制进(返)京”的政策,致使很多人不得不面对“弹窗”的困扰;另一方面,地方上基于讲政治的考量,为力保二十大顺利召开,也会通过取消航班、暂停列车等方式,来变相阻止相关人员进返京。

10月6日,《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在微博谈进返京政策,他是这样说的,“我理解,像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政府首先要为两千万市民的公共利益着想,保大家的节日,很怕国庆长假被病毒的扩散毁掉,这是市政府的优先关切。在这当中要尽最大可能把事情做得人性化,既减少公共损失,也让蒙受损失的个人尽可能少,我相信这就是市政府的防疫逻辑。应当说他们尽力了。注定有人面对两千万人的快乐节日和少数人的不便和损失时,着力强调后者的权利保护,这是一种价值取向,它未必能主导我们社会在重大关头的选择,但它也不应该被看成是有害的。”

《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视觉中国)

疫情已经三年了,防疫从来不应该是牺牲一部分人来成全另一部分人,也不是少数人无条件服从多数人,而是能不能真的做到精准防疫,能不能将防疫作为提升各地综合治理能力的考验。疫情终有一天会结束,精准防疫和治理能力提升带来的,既必然包含疫情的有效应对,也将影响中国更久远的未来。更为关键的是,受“进京难”困扰的群体放在14亿人口的基数下,可能确实是“少数人”,但疫情的影响,却关涉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