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最紧迫的工作是重建人民的信心和预期
中共二十大即将在北京召开。五年一次的中共全国党代会,历来是决定中国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走向的重要会议。在今年内有经济遭受超预期因素冲击和疫情影响,外有中美博弈和俄乌战争的形势下,中共二十大尤其具有非常重要的节点意义。
近些年来,由于中美贸易战的冲击和一些非经济活动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影响,中国经济本就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年以来,在各部门监管“合成谬误”和许多地方层层加码、过度防疫的影响下,中国经济更是遭遇多年未有之困境,今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跌至0.4%,年初制定的5.5%年度GDP增长目标恐难完成。
9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8.7%,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虽比前段时间有所好转,但反映的问题依然严峻,不可不察。
暂且不论5.3%的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否只是保守数字,真实情况可能更严重,单是意识到其背后是至少2亿灵活就业人员,便不能不慎重对待。2亿灵活就业人员中,固然不乏高收入人群,但更多还是普通岗位的临时工,充满无奈和心酸,存在收入不稳定、劳动权益保护弱、前途不确定等问题。18.7%的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更是意味着几乎每五个16-24岁年轻人中便有一个失业。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青年人的失业问题直接关乎社会稳定,青年稳,则社会稳,反之亦然。
新冠疫情肆虐三年以来,多少企业倒闭,多少人被迫失业,陷入“手停口停”的危机。对于许多人来说,不论是还房贷、车贷和企业经营借款,还是维持家庭每月生活所需的基本费用,都有赖于努力工作,一旦被疫情冲击无法工作,立刻陷入困境,病毒未必会伤害到他们,但还款和生存的压力,有可能把他们逼入绝境。“手停口停”对于相当数量的人来说,绝不只是玩笑那么简单。为何那么多年轻人对自身前途充满迷惘,为何社会弥漫一股负面情绪和无力感,为何很多人对于自身和国家发展的预期转弱,其背后最根本的因素是当下许多人正陷入收入锐减困境。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警示的“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和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说的“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已经成为残酷现实。社会层面、企业层面,普遍面临信心不足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各种问题在发展中逐步得到解决的信心和预期,遭受多年未有的冲击。在此情势下,许多人都将二十大视为政策调整的重要时间点,希望二十大能实事求是地直面经济困境,集中力量化解经济困境,让经济企稳回升,再次腾飞,希望防疫政策能与时俱进,根据病毒毒性和全球防疫形势的变化,更好地保障人民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
10月9日,桔子酒店和魅KTV创始人吴海一篇文章《信心是最大的资产》在网上流传。吴海认为,“国家经济发展正面临意料之外的四重打击:1. 疫情;2.中美关系恶化;3. 全球经济不振;4.顺周期推行的宏观政策调整遇到了逆周期”,“信心缺失则是当前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信心缺失会和完美风暴一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不解决信心问题,很难走出恶性循环”。他建议,从显示出国家恢复企业信心的决心开始,从大力宣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开始做起。
他的建议是理性的。经济民生从来都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根本,是支撑所有宏大叙事和发展目标的最主要基石。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沉住气,全心全意改善经济民生,创造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发展奇迹,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这一巨大成果来之不易,多灾多难的古老民族,终于过上了有史以来相对最好的生活。
但这还不够,中国仍有不少老少边穷地区,还有许多人活得很艰难(6亿人每月收入千元),还有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中国若想实现改革开放之初说的共同富裕目标,用和平竞争方式胜过美国,让中国真正成为世界范围内具有道德感召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人类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标杆,那么中国更是亟需早点走出当下的经济民生困境,经济增速不仅要比美国高,而且必须较长时间维持在较高范围,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正如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反复说的,“今年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是政治,是大局”,“快速发展仍是中国未来30年关键中的关键”。
中国是个勤劳智慧的民族,绝大多数人都不乏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意愿。这也是中国经济最生生不息的力量。但过去一年以来,人民的信心和预期正陷入多年未有的低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共二十大最紧迫的工作是重建人民的信心和预期。就像改革开放团结了绝大多数国民,让中国人走出历史伤痕,实现经济腾飞,今天中国同样需要新形势下的新一轮改革开放,继续改善经济民生,推进公平正义,把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意愿转化为国家再次腾飞的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