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武器化|不惧国际政治冲突 中国怎用战略思考实现粮食自主?
俄乌战争持续,中国的粮食安全却是战情外的另一个关注点。数据显示,中国食物自给率20年来下滑近3成,粮食若大量仰赖进口,中国粮食安全为何并未受到战事冲击是一个谜。与此同时,中国人口仅占世界两成,粮食储备却占全球一半以上,“囤粮”理由,同样令外界感到困惑。
围绕中国“粮食安全”有诸多揣测。《香港01》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他指出,俄乌冲突、各国限制粮食出口并不会影响到中国的粮食安全,因为中国政府一直将粮食安全视为战略问题,以国家安全的角度去思考的,反而最不易受市场波动影响。
中国粮食年年丰收 自给率20年跌了30%
“民以食为天,粮丰天下安。”中国自古以农立国,而新中国成立后,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以农村农业问题为主,对农业的看重可见一斑。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20年间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年年递增。2004年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从此前的净出口国转而成为净进口国。2009年贸易逆差扩大,2020年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到947.7亿美元,食物自给率的部分也是不断下降。数据显示,中国食物自给率从2000年93.6%2020年降至65.8%。
2021年是有趣的一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丰收喜报,粮食产量创新高达到13657亿斤。但同时,粮食进口量也创下历史新高。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数据,2021年1到12月,中国进口粮食16453.9万吨,同比增长18.1%。“粮食产出创新高但又大量进口”这个现象发生的原因为何?
进口油料饲料 “口粮绝对安全”
胡冰川从两个层次解释这个问题。第一是粮食在中国的传统语境里面代表的是谷物、豆类和薯类, 但是国际标准里,大豆是用来榨油的作物,将大豆数据剔除的话,2021年中国谷物的进口量大概是6,600万吨,中国的粮食产量约6.83亿吨,谷物的进口量占粮食的总产量仅10%。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胡冰川解释,所谓口粮的绝对安全指的就是能做成饭的稻米和面食的小麦,自给率要达到100%,而这项指标,中国都有达成甚至超过。胡冰川表示,6,600万吨进口谷物主要是玉米、小麦等给牲畜食用的饲料。
胡冰川提到,中国大部分进口的谷物除了饲料,还有油料。“内地实际上不光是进口大豆去年近1亿吨,包括棕榈油等油料都是进口大国”胡冰川指出,但也不能因大量进口豆类、饲料作物降低食物自给率而有“粮食不安全”的结论。
进口量大不等于依存度高
另个角度来看所谓自给率。他举日本为例,日本的稻米自给率可以达到99%到100%,但日本的热量自给率只有三分之一,但不论是世界银行或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都是将日本视为粮安无虞之地。
若以印度为例,印度人口近年直赶中国,2021年粮食产量中国6.83亿吨,印度却不到4亿吨;印度人均谷物量不到300公斤,低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400公斤,更低于中国人均谷物的480公斤,但印度每年却出口大量的粮食。
胡冰川解释,根本原因在于只要各国收入增长资源的交换就会不断的发生。“在中国没有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之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同样美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美国出口大量牛肉,全球第二;但同时也大量进口高端牛肉,是同样的道理。”
除此之外,民众消费结构也在改变。“过去北方的居民来说有一个馒头吃,大家就觉得很好了,但现在要吃炸鸡,要吃炸猪。简单来说当大家收入水准提高了以后,我们有足够生产效率以后,人们也会去摄入更好的更多元的食物。”
胡冰川续指,中国有能力生产粮时但大量仰赖进口其实并不冲突。“当国产的大豆2块5毛钱一斤,但是我们进口的大豆2块钱一斤,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使用进口的资源?”重要的是进口占比高,进口来源广泛,同时自己的生产力还在,进口量大也不代表进口依存度就高。
防疫误农时并纠正 胡冰川:中国把粮食摆在国安战略
内地关于粮食讨论曾一度热烈。主因是因防疫政策严格限制民众跨省、跨区流动,农民担心赶不上农时。5月中下旬起,网络上涌现多段农民收割大片尚呈青绿色、未成熟的小麦青苗,做成喂养牲口的“青贮小麦”,引发民众毁粮毁麦的批评声浪。许多民众担心,会不会影响今年的收成。
胡冰川先前预测,这样的现象是局部的,而且“一发生一定会马上纠正”。果然,农业农村部、国家卫健委随后提出,严禁以防疫为由随意断路封村、不让农民下地。而据《农民日报》报道,截至6月3日17时,全国已收获冬小麦1.21亿亩,进度过四成,比去年同期快13个百分点,麦收进展总体顺利,“青贮小麦”未影响到整体麦收。
胡冰川解释,中国身处整个国际社会中因人力资源激烈,对于粮食问题格外看重的东亚,不会让上述影响农耕和收成的情况发生。此外,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更是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粮食安全是党政同责,所以无论是它的现实社会意义,还是它的政治和战略上的意义,都是与其他国家是格外不同的。”
胡冰川提到,内地的农业生产,粮食的基本供应,农产品的进口和农产品的贸易政策,基本都是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不管有没有俄乌冲突,有没有新冠肺炎疫情和其他的干扰因素,中国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以后加入WTO,都是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的进口国。”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曾说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粮食安全又是国家战略,“这个是常抓不懈,不能松懈的”。
中国囤粮占世界第一 储量损耗低于1%
这样的态度也可以反映在囤粮上。今年3月《华尔街日报》刊文称,中国当下拥有全球最大的粮食储备,持有全球一半的小麦储备和70%的玉米储备,帮助民众免受食品价格上涨的难关。胡冰川也指出,内地的粮食储备是长期的,“内地基建水准非常高,可以让储量的损耗率基本低于1%以下。”
他提到,中国谷仓的建设和扩容能力是世界第一的,更会确保储备粮食不会因虫吃鼠咬等而损耗。“现在整个管理都是数位化,谷仓上面的舱里面有感测器,可以控制温度湿度,这些东西都是自动控制的,这个是世界绝对领先的水准。”
胡冰川提到,粮仓透过调高惰性气体含量,如提高氮气比例等科技手段,让保存1到2年的粮食“基本上跟刚收割状态一样。”
胡冰川介绍,国际上的谷仓大都是分散式结构,并且由企业和大型的粮食贸易公司管理,“他们会考虑成本收益,能够节约成本的地方一定会节约成本,但是中国完全不一样的。差别有三点,一个是技术含量,二是管理水准,三是政治保障。用内地的话来说,我们是拿著政绩生命的担保,去保护谷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