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反腐|14省级粮官落马千人被查 黑龙江省粮仓“硕鼠”最多?
6月15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上游新闻》报道,粮食产量连续11年第一、有“中华大粮仓”美誉的黑龙江省共查办6名省管干部,其中包括两任黑龙江省粮食原局长。截至2022年4月15日,黑龙江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686件1009人、采取留置措施92人。
2021年7月,原国家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鸣落马,中央纪委国家监委8月开展全国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粮仓硕鼠”更成为中纪委公布的2021年度十大反腐热词之一。
该词汇指“胆大妄为、贪得无厌的靠粮吃粮腐败分子”,中纪委并点名原国家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鸣,中储粮湖南分公司原副总经理张重咏,强调他们被处分,释放“全面从严、一查到底”的信号。
去年8月以来,内地紧盯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随著各地粮食系统反腐风暴的持续推进,粮食“硕鼠”、“蚁贪”被查。《上游新闻》不完全统计,专项整治后,全国至少有7名省级粮食企业主管,以及7名省级粮食局原负责人或原成员被调查,涉及浙江、福建、安徽、辽宁、河北、黑龙江、山西、江苏、青海等省份。
黑龙江两任省粮食局长落马
内地有句话说,“全国每9碗米中,就有1碗龙江粮”。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黑龙江省2021年粮食总产量1573.54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11.5%,产量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身为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粮食系统反腐更加受到关注。
去年9月22日,黑龙江省委涉粮问题专项巡视组对省发改委、省粮食局等省直涉粮部门和省管企业,开展为期45天的涉粮问题专项巡视。专项巡视还不足一个月,已退休的黑龙江省粮食局原局长胡东胜被查,他也成为专项整治开展后,首个落马的省级粮食局局长。
通报指出,胡东胜搞权色交易特别是在粮食系统任职期间,大肆收受下属礼金,随意取用下属单位财物,罔顾国家粮食安全,违背国家粮食收储政策,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大搞权钱交易,严重破坏粮食系统政治生态。
胡东胜生于1956年,曾在黑龙江省粮食系统耕耘多年,曾任逊克县粮食局局长,黑河市粮食局党委书记、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等职。今年5月25日,胡东胜被开除党籍、取消其享受的待遇。
随著胡东胜的落马,拉开黑龙江省粮食系统反腐风暴的大幕,今年1月至少14人被密集通报。接任胡东胜担任黑龙江省粮食局的朱玉文,也在今年4月18日被查。专项整治后,黑龙江粮食系统至少已有30人被通报。
据《上游新闻》统计,被查的人中包括粮食监管部门、国有粮食企业以及基层粮库的负责人。其中包括8名地方粮食局局长。
今年4月,黑龙江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委副主任姜宏伟在《中国纪检监察》撰文《探索守好“中华大粮仓”的治本之策》提到,专项整治以来,全省13个市(地)、334个职能部门、798家地方国有粮食企业自查发现问题4427个,目前已整改3748个,整改率达84.7%。
该文提到,行业乱象得到有效遏制。黑龙江省也已查办了胡东胜、朱玉文等6名省管干部,截至2022年4月15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686件1009人、采取留置措施92人。
广东省底涉粮违纪违法问题线索919件 涉案总金额2.5亿元
自去年8月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各地以粮食购销领域腐败为靶心的专项治理也在纷纷开展。多个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及中央储备粮管理企业等均有涉案人员落马的相关通报。
广东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截至今年3月底,广东省共起底涉粮违纪违法问题线索919件,立案364件,留置35人,涉案总金额2.5亿元(人民币,下同);处理党员干部69人,其中重处分11人,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14人。
粮食主产区河南省截至6月2日,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排查问题线索2534件,立案1,100件1,696人,留置85人。《上游新闻》指出全国至少有7名省级粮食企业主管被调查,涉及5个省份。此外有7名省级粮食局原班底成员被调查。中储粮集团公司成都分公司、辽宁分公司、湖南分公司、安徽分公司,也各有1名高管共计4人被纪委调查。
粮仓硕鼠:贪腐典型手法“转圈粮”
《上游新闻》指出,涉及粮食的贪腐手法在粮食收购、存储、销售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例如在基层粮库,有的人压级压价“坑农粮”,以旧粮换新粮套取粮食差价、虚无中生有的“空气粮”、低买高卖牟取价差、“转圈粮”骗取补贴。
粮食系统人士指出,转圈粮在行业内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根据内地规定,粮站需要定期轮换储备粮,卖出旧粮、购进新粮。一些粮站就虚购虚销,将旧粮低价“卖”给企业,再作为新粮以高价买回,但是粮食其实仍留在粮仓,只是一场帐面上的虚假交易。从中骗取财政补贴,钱都进入私人口袋。
空气粮则是转圈粮的升级版,是指部分粮食企业采取同天同车辆不同牌号登记入库,不卸车重复称重的“空进”方式虚报收购数量。
此前中纪委制作的《零容忍》专题片,揭露江苏省仪征市基层粮站发生严重腐败,15个基层粮站中有14名站长因违纪违法被查处,成为县级粮食领域贪腐的集中典型。2016年至2019年,仪征市共有12个粮站“转圈”20余次。而在违规“转圈粮”操作上,仪征市粮食局、粮食购销总公司竟也参与其中。
粮食贪腐难治理:专业性高,业内互相包庇
粮食系统相关人员分析,粮食系统腐败难以治理,是因为其构成十分复杂,涉及的层面广。一方面,粮食购销在业务方面具备一定的专业性,贪腐手段隐蔽多元化,非业内人很难发现端倪。同时,基层单位还存在管理混乱,“一把手”一人独大的现象,易滋生腐败问题。
此外,购销业务链条相对封闭,外界力量往往无法参与,各个环节互相抱团,也增加了监督监管的难度。新华社旗下《半月谈》杂志发表评论文章指出,粮库设施建设、粮食运输、企业投资经营、粮食收储库点资格审批等方面,成为违纪违法行为容易发生的地区。
文章分析,有干部利用权力,在粮食储备库迁建专案和仓储设施建设工程承揽中为企业提供帮助,如串通投标,为企业量身设置招标条件、修改评分标准、要求评委降低其他公司评分;有的利用职权或职务影响,帮助亲属控制的企业参与粮食收储。
《半月谈》指出,粮食收购、储存环节,容易被“粮耗子(老鼠)”盯上。压低粮食收购价格,虚增粮食损耗量,违规倒卖政府储备粮,签订虚假动态储备粮采购协定,截留轮换粮销售收入,文中批评,“这些本应是国家粮食的“看门人”,却利用诸多手段谋取私利”。
监管部门、粮食企业中,也存在涉及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监管缺位、弄虚作假等;级别更高的干部,则涉及粮食储备指标分配、粮库工程项目承揽、企业经营等问题,还有人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重大损失等。
《半月谈》举出三个案例。第一是云南个旧市粮食储备库原主任马志明,用到期轮换的旧粮顶替新粮入库,虚构555万公斤粮食交易,违规套取保管费用补贴、轮换费用补贴111万元;虚报粮食购销入帐价格,在粮食购销商与储备库的购销业务往来中形成粮食差价,套取、截留粮食购销款191万元。
第二例则是云南广南县粮食收储经营总公司时任经理赵太忠和时任副经理黄炳校,在粮食收储轮换工作中,对粮食品质把关不严,仅凭“感官经验”收购粮食,导致收购粮食黄粒米(糙米或大米受微生物浸染或本身水分、温度高引起生化反应使胚乳呈黄色,与正常米粒色泽不同)含量超标,造成损失189.6万元。
第三是黑龙江省宁安市财政局原党组成员刘国忠,在核查某民营企业申报粮食补贴工作中,对发现的自购玉米没有农产品专用发票等问题故意隐瞒,致使申报企业非法获取国家粮食补贴款136万元。
《半月谈》批评,更有人把涉粮公款当私款,肆意挪用。在公开通报的典型案例中,有的涉案人员私设“小金库”,用於单位其他开支及个人使用;有的指使下属将公款挪用;有的将销售粮款存入个人银行帐户,用于购买股票、个人消费。
此外,财务等关键岗位人员的监督流于形式,不仅不敢坚持执行相关制度规定,对违规行为说不,甚至主动配合,形成一群掌权的人组成的利益团伙。行业垄断、管理体制机构不顺、内外监管缺失,致涉粮腐败多发。
粮食局和购买销售企业组成人员相同
江苏省仪征市纪委常务副书记、监委副主任丁虹娟则提到,“粮食局和购销公司大都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既是政策的执行者、制定者,也是市场的主体,成为监管缺位的重要原因。”
云南省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则指出,涉粮领域曾是“冷门”行业,长期被忽视,尤其是国有粮食企业落实改革要求不到位,普遍存在政企不分、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未彻底分离等问题。
云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秘书长申斌认为,由于粮食购销部门对粮食的定价采购、销售方式具有垄断性,社会公众往往不能参与监督,再加上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健全或是监督虚设,上级主管部门对基层单位的日常指导、监督、检查不到位,让收购、销售等环节“暗箱操作”成为可能,且不易察觉。
《半月谈》指出不彻底“以案示警、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涉粮腐败没有得到警示。文中强调,在一些地方和涉粮单位,对各类监督检查发现的涉粮问题整改不到位,有的整改责任压不实、层层甩锅,有的缺乏担当、“新官不理旧账”,有的改了又犯、边改边犯。也有部门警示教育流于形式,党员干部汲取粮食领域腐败案件教训不深刻。文中强调,对涉粮腐败必须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