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站:从胡锦涛的“三个自信”到习近平的“五个自信”

撰文: 苏天泽
出版:更新:

近期,随着习近平多次表示要“坚定历史自信”,“历史自信”这一政治新词正在成为中国政治舆论领域的新热点。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在内不少中国官媒都在就“历史自信”进行新的阐发论述。此前,在《习近平密集强调历史自信 “五个自信”呼之欲出》,一文中就已提出,中共由强调“四个自信”到推出“五个自信”的未来可能。

从中国今天的舆论氛围看,在今年秋天中共二十大召开时,“历史自信”很有可能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一起,正式进入中共的思想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获得新扩展。回顾“五个自信”逐渐形成的历史过程,人们应该可以很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

中共关于“自信”的论述从胡锦涛时代开始,2002年胡锦涛与江泽民进行权力交接时,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并强调对这条道路“充满信心”。这是中共在代表大会文件中,第一次表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虽然“道路自信”四个字还没有提出来,但中共已经相信“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为什么在2002年胡锦涛上台执政时,中共开始初步确立对自身道路的自信?答案自然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2002年时,中国改革开放已进入24个年头,24年间中共克服国内一系列改革难题和由六四引起的国际制裁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加入WTO,中国经济实现飞速发展,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10多亿中国人民初步告别极端贫穷,中国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有突出的发展成就做后盾,中共对自身的道路选择越来越自信,可谓水到渠成。2002年胡温执政后,中国经济开始腾飞,2003年至2007年经济增长率连续5年超过10%,中国开始走向富裕。在此背景下,2007年中共十七大召开时,胡锦涛第一次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巨大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关于道路自信与理论自信的雏形,开始形成。

胡锦涛时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逐渐形成三个自信,图为2008年10月24日,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新华社)

中共十七大后,中国经济持续保持9%以上的高速发展,2010年中国GDP达到6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令人难以想象的成功。2011年中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中国第一次稳定迈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正因此,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召开时,胡锦涛在报告中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经过10年的酝酿发展,胡锦涛时代的“三个自信”正式出炉。

中共十八大后,中国正式进入习近平时代。在承接胡锦涛“三个自信”的基础上,随着中国社会环境的进一步发展,习近平对中国发展建设理论形成新的认知。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经济繁荣必然带来文化繁荣,文化繁荣必然形塑人们的文化心理认知,特别是中国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文化资源特别丰富,曾创下令人惊艳的灿烂成果,对当下具有启发意义,而习近平又十分推崇、喜爱中国文化,这一切都为“文化自信”的提出,做好了铺垫。

改革开放以来,摆脱了马列主义的教条束缚后,中国传统文化逐步迎来复兴,“孔老二”再次变成孔圣人,2008年起中国官方在山东曲阜孔庙,恢复举行祭孔大典。此后,中国多省市都陆续恢复了祭孔典礼,中国传统文化进入加速复兴期。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继续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发展。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到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并同有关专家学者座谈。彼时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习近平对中国文化的重视,显而易见。

不久,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文化自信”正式与世人见面。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又多次表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日渐提升。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表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至此,文化自信与胡锦涛提出的“三个自信”上升到同等地位,习近平时代的“四个自信”理论正式进入中共的思想谱系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建构的重要内容。2017年中共十九大将“四个自信”写入党章,自此之后,“四个自信”成为全党都需遵守的精神指引。

中国文化复兴,为文化自信的提出创造了条件,图为2021年祭孔大典在曲阜孔庙举行,参加辛丑年祭孔大典的嘉宾步入曲阜孔庙。(新华社)

与文化自信的提出背景类似,在中共刚刚通过第三份历史决议,且越来越强调历史教育的今天,习近平于2021年11月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中第一次提到了“历史自信”。习近平谈到学习总结党史意见时的第一点便是“坚定历史自信,自觉坚守理想信念”,他说“这次全会《决议》充分显示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向党内外、国内外展示了一个百年大党的清醒和成熟”,“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

此后,习近平多次强调历史自信。2021年12月27日至28日中共政治局召开主题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坚定历史自信,不忘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多维新闻注意到习近平在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中七次提到“历史自信”,他表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强调要“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

2022年1月11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再次表示,“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进一步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可见,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一样,是习近平十分重视的思想理论建构内容之一,不出意外,在中国官方媒体不断宣扬历史自信重要性的当下,本身具有坚实历史支撑并且关乎中共合法性建构的历史自信将会进一步被拔高,成为习近平时代的“第五个自信”,继“四个自信”之后,“五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已经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