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站|习近平的“第五个自信”

撰文: 余一竹
出版:更新:

不久以后,人们所熟悉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很可能就会增加新的内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政治预热后,另一个引人关注的“历史自信”会被纳入其中,演变成为“五个自信”。

此前,曾在《习近平密集强调历史自信 “五个自信”呼之欲出》文章中梳理指出,中共总书记习近平近来已经多次提及“历史自信”的概念,包括2021年11月在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2021年12月27至28日在中共政治局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以及本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

短短两个月内,单是媒体公开报道上,作为中共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就已在三个重要场合提及“历史自信”,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与此同时,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在内的中共官媒也多次宣传阐述“历史自信”,有明显的宣传预热意图。这个过程与“文化自信”在数年前被纳入官方政治辞典,变成“四个自信”的过程高度一致。

“文化自信”最早于2014年被习近平公开提及,此后中共官媒既迅速跟进报道和阐述,被冠以“习近平的‘第四个自信’”。2016年,习近平在庆祝中共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四个自信”,也就是在中共十八大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基础上,增加“文化自信”。2017年中共十九大将“四个自信”写入党章,自此之后,“四个自信”成为中共全党的思想指引。

按照中共理论成典逻辑,如今,作为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如此密集地谈及“历史自信”以及官媒的陆续报道,我们有理由相信,第“五个自信”早晚必将会进入中共典籍。那么,在“四个自信”之外,为什么习近平又要提炼出“历史自信”?一般认为,这源于习近平和中共对历史的高度重视,对于历史经验的吸取,对于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共党史成就的体认和自信。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历史传统的文化,对历朝历代的政治知识和思想文化都会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继承。中国的《四库全书》最发达的门类就是史类,这是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其他文明最大的区别。而中共作为一个信奉“历史唯物主义”的政党,更是充满历史意识,注重吸取历史经验,建构历史合法性。如果中共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自身的历史演变,不能把握中国历史中的发展规律,不能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逻辑,中共也不可能从一百年前的小党发展壮大,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国和现代化建设并让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这份被中共视为发展奇迹的成绩单背后,构成了中共的坚实“历史自信”。如果不了解中共的历史,不了解它为什么如此重视历史以及中共倡导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无法理解中共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也就容易对中共产生误判。

中共所讲的历史,不是某些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一种可以为社会的繁荣稳定、为人民的幸福发展带来教益的历史经验,为治国理政可资借鉴的历史规律。这种历史既是中共所提的“百年历史”的正史,也是中国发展的千年历史,是中国从古至今能够摆脱贫弱而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大历史,为当下中共治理提供了强大丰富的精神资源。习近平在2021年11月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

“历史自信”就是为了从这种大历史中找到治理中国的钥匙,建立对中国自己独有历史的“自信”,从而起到统一思想、团结社会人心的作用。从 “四个自信”扩容为“五个自信”,这不仅仅是政治口号的变化,而是透露着中共一直以来的思维逻辑和政治理念,是习近平思想持续与时俱进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