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生进体制.一|七成清华毕业生捧铁饭碗? 一文拆解真相

撰文: 朱加樟 姜庚宇
出版:更新:

近日,清华和北大相继发布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不少陆媒以“七成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作为报道标题,引发舆论关注,网民纷纷慨叹内地最顶尖的年青人宁愿拿“铁饭碗”,也引发诸如“人才浪费”、“大材小用”等讨论。
究竟“七成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是怎样一回事?这说法有没有夸大的成分?这又算不算得上是新现象?本文整理了清华近年发布的毕业生就业数据,以一一拆解以上问题。

去年,深圳中学的新入职教师名单在网上流传,可见该校物理、化学两门学科的新入职老师有17人,绝大部分有博士学位,而且多来自国内名校,其中清华大学最多为8名,其次还有北京大学等。(《潇湘晨报》)

宇宙的尽头是体制内?

其实大批顶尖毕业生“进体制”的现象近年在内地不时引起讨论,尤其是当陆媒的新闻报道聚焦在最具象征性的清华和北大两家大学(简称“清北”)的毕业生上,则更能“抓眼球”,牵动大家的情绪。

在2019年,深圳多所中学公布的招聘名单几乎是清一色清北毕业生,去到2020年杭州市余杭区招聘了一批清北毕业的研究生到街道工作。每当这一类新闻出来,网民不仅会有“人才浪费”一类的批评,也会慨叹“宇宙的尽头是体制内”。网民又担忧就业“内卷”愈来愈严重:如果连这些看来一点都不“高大上”的“铁饭碗”都被清北毕业生夺走,那么一般高校的毕业生又如何自处?

“三方就业协议”中的七成

回到近日备受讨论的“七成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这一说法上,其实这说法相当误导和夸大。多个陆媒的报道引用清华最新发布的《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时指,这届毕业生签订“三方就业协议”的总人数为3669人,其中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高校及科研单位等)、国有企业的占比分别为15.8%、30.3%、23.8%。这些单位一般称为“体制内”,3个数字加在一起为约70%,因此得出“七成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的说法。

其实这里的“七成”仅仅是指有签订“三方就业协议”的毕业生中的“七成”,非指所有毕业生。所谓“三方就业协议”,是指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签订保证学生工作权利义务的协议书。至于其余三成有签订“三方就业协议”的毕业生之中,绝大部分为进入民营及外资企业工作。

顶尖毕业生“进体制”的现象近年在内地不时引起讨论,尤其是当陆媒的新闻报道聚焦在最具象征性的清华和北大两家大学的毕业生上,则更能“抓眼球”,牵动大家的情绪。(新华社)

34%清华毕业生“进体制”

据该就业统计报告,清华2021届毕业生共有7441人(不包括港澳台生及国际生等档案不在校学生),进入体制就业人数为2562人,所以较为准确的说法是“34%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

其实在这届毕业生之中,签订“三方就业协议”的人数约占一半,其余一半的毕业生选择了其他方向,例如有14%的毕业生选择以“灵活就业”方式就业(包括直接与用人单位签劳动合同等方式),也有三成半的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深造。

清北毕业生拿“铁饭碗”是新趋势?

虽然如此,七成签订“三方就业协议”的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以及“34%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两者毕竟也是值得关注的数字,究竟这是否清北毕业生的新趋势?北大近年并未公布详细数字,而本文则搜罗了清华自2013届起公布的数据,以了解个中真实。

据清华自2013届起公布的数据,单单看签订“三方就业协议”的清华毕业生,当中进入体制内的占比都在61%至80%之间。若是看全体毕业生,当中进入体制内的占比则在24%至34%之间浮动。(01制图)
清华毕业生拿“铁饭碗”的比例在近年并未发生巨大变化。(01制图)

根据以上图表,单单看签订“三方就业协议”的清华毕业生,当中进入体制内的占比,近9届都在61%至80%之间,从来都是主流。若是看全体毕业生,当中进入体制内的占比,则在24%至34%之间浮动。由此可见,清华毕业生拿“铁饭碗”的比例在近年并未发生巨大变化。

北大28%毕业生“进体制”

北大方面,其2021届及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并未公布“进体制”的详细数字,故只能参考其2019届的数据以了解近年情况。

北大2019届校本部毕业生合计有7808人,当中有2822名毕业生签订“三方就业协议”。在签订“三方就业协议”的毕业生之中,2171人进入体制内,占其中的77%;“进体制”的毕业生人数占全体毕业生28%。总括来说,这一数字与清华近年的情况相约。

由此可见,所谓“七成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不过是一种误导和夸大的说法,而清华毕业生近年“进体制”的情况也并无发生巨大变化。相关报道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关注,一来与清北在内地的崇高地位有关,二来也因为连结到近年热烈讨论的“内卷”现象,因此更能牵动网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