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双减|政策成绩显著 惟难掩义务教育新的挑战
为减轻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推动教育公平,今年7月份内地公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对中国全国疯狂扩张的教育培训行业进行史无前例的大整顿,当前整顿的成效如何?
周一(25日),教育部官网披露了教育“双减”试点地区工作进展,主要包括北京、上海、沈阳、广州、成都、郑州、长治、威海、南通等全国试点城市的双减情况,从公布的资料来看,整顿成效相对显著。
其中,北京市线下学科类无证机构压减率为98%,原有各类培训机构压减60%,有12个区实现无证机构动态清零;累计对120多家机构予以通报、对多名教师调离教师岗位,对多家违规企业顶格罚款1500余万元(人民币.下同)。
上海市大幅压减培训机构数量,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21.73%,从业人员减少3.5万人。上海在压减之余,为化解机构“消课”压力,建立“跨界公益互助机制”:当有培训机构非正常停业时,利益受损的消费者可以在“上海市培训协会跨界公益互助平台”申请获得其他机构提供的公益互助培训课程。目前该机制已储备超过14亿元的公益互助课程库。
郑州市今年以来,共停办校外培训机构2612个,约占总体数量的一半。已复课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2月31日学费无法清零的,周一前必须退还相关费用。
在双减试点的城市中,也在探索提高公共教育课后服务的供给。比如,上海市已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提供课后服务,参加学生比例达到95%,超过80%的教师投入课后服务,624所学校引入退休教师、社区公益组织、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等专业力量。经费上,按每生每年不低于100元的标准安排。
郑州市、成都市、威海市、南通市也均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沈阳市从2017年秋季学期起,每年安排近1.8亿元开展“弹性离校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达96%,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赛艇、攀岩、编程、独轮车等校外资源供学校使用,经费标准为每年每生1000元。
中国政府为减轻普通家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负担,大力整顿校外教育培训产业,初衷是好的,尽管该政策对相关产业及从业人员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冲击,而人们更关心的是,在政府阻断了校外教育的途径后,谁来填补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的空白,公立教育能否提供更为优质、公平的教育,实施更为均衡化的教育资源配置?
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在压减校外培训的同时,各地财政是否愿意或有能力花钱提供充分优质的课后服务,这也是双减政策在实施中直接面临的一大难题。而如果当地财政无力提供,而客观上又存在大量的需求,政府和社会公益能否组织起有效的课后教育服务网络,还是任由教育培训以“地下”方式继续存活,这些问题的解决仍需社会各界的持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