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要准备“改姓”了? 北京仍在评估“烂摊子”

撰文: 杭子牙
出版:更新:

恒大会不会完,要看怎么定义这个“完”。如果说这个“完”是恒大关门倒闭,进行破产清算,那这个可能不大。
但是,另一种“完”,比如其集团旗下经营某些业务板块的“有限责任公司”宣告破产,以及通过出售、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改变其集团资产原本“姓许”的性质,这倒很可能会发生。

原因主要两点,一是恒大现在在中国内地有近百个在建楼盘,如果在这个时候让恒大关门倒闭,进行破产清算,这些楼盘都会有烂尾风险,它将牵动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承建商,到贷款银行,到地方政府,到全国各地成千上万购房者的具体利益,将会后患无穷。

二是有太多购买了恒大理财产品的客户,按照中国法律规定的破产清算程序,如果对恒大进行破产清算,首先要兑付拖欠员工的工资与社保,其次是兑付拖欠国家的税费,再次才是兑付其它负债,而且在兑付其它负债时,在优先项完全结清之前,不能结其它非优先项,所以,如果进行破产清算,这笔钱要兑付给理财客户可就难了。

那么这样一来,这么多购买了恒大理财产品的用户怎么办?他们会不会有什么过激举动?会不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在自由市场国家说起这个事,可能会说“食得咸鱼抵得渴”,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既然投资者是被恒大十几个点的回报吸引,那如今恒大出事,就自己承担,国家不管。

恒大危机如何解决,北京要考量很多因素。(视觉中国)

但是,中国的情况不一样,中国在经济社会治理上素来更注重社会效应,中国政府也是个奉行全能政府理念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听之任之任由事态恶化,影响到金融体系与社会稳定的。就算是恒大自己愿意破产清算,在风险没有解除之前,中国政府也不会同意。

再者,恒大债务违约不是“资不抵债”的问题,而是偿债能力出了问题。简单说,就是在国家严厉收紧房产信贷并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的过程中,它的资金链出了问题,靠自有资金和募集来的资金,支付不了到期债务及利息。

虽然从整体上说,恒大陷入了“债务陷阱”,但是恒大还有很多优质资产,它手里还握有大量土地资源。而这些优质资源,是可以兑换成钱续命,让恒大继续存在下去的。

要解决这一问题,唯三需要的前提是:第一,时间,需要时间谈判找人接盘。第二,买家,需要有买家愿意买入。第三,也是最关键的,恒大资产持有人有低价甩卖的诚意,不能在这个时候还想卖高价,必须下血本把价格降下来甩卖,别想着通过推高和讨债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来要挟政府,逼国家队借钱或介入收购,当冤大头。

恒大现在的情况是这三者都面临挑战:时间上,本来还有缓冲,但银行停贷加投资者一挤兑,“灰犀牛”立马冲到面前;买家上,就现在中国的整体经济与行业状况,能接盘者寥寥无几,能接且愿意接者就更稀缺,算来算去也只有那几个国字头企业;心态上,不排除恒大资产持有人有推高矛盾冲突来胁迫政府介入救助的心态。

所以,这三者就决定了,恒大危机决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解决,绝不是说和几家国字头企业达成过什么共识,后者愿意出资6,000亿解困就能过去。

2019年9月24日,恒大集团香港总部大楼巨幅LED屏打出“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庆祝标语。许家印(右二)专程赴香港实地检查展示效果。(@厦门高考)

从中国政府的角度,中国政府根本不怕恒大以破产要挟,不仅不怕,而且还一面派了工作组进入,不断约谈恒大高层要求恒大履约,一面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发文要求停止发放恒大地产当地项目贷款。此举明显是在进行风险隔离,以免风险扩散到社会层面与整个金融系统,可以说中国政府已经对恒大在做最坏准备。

另外,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在回应涉及恒大集团的相关问题时也表示,“一些大型房地产企业运营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对于整个行业发展的影响还需要观察。”这句话表明,官方仍在评估恒大困境对行业和社会的影响,至少在目前,还不急于出手救援。

中国政府不急,那么谁急?除了供应商、承建商、广告商和买了恒大房子与理财产品的客户急,大概只有恒大自己最急,得自己去想办法。

中国那些国字头房企,虽然在经营中官僚主义严重,有政府和银行撑腰财大气粗,但也都是自负盈亏的实体,国资委也有考核要求,不可能不计成本高价接盘,不仅不会,还会趁机大力杀价,逼恒大吐血让利,然后才可能上手收购,进行注资重组。

当然,国字头入场重组之后,恒大的董事会和管理层就要换了,企业的资产性质就发生变化了,原来的恒大“姓许”,以后就要改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