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中国争夺太空话语权 登陆火星只是第一步
2021年是太空探索、发射任务和天文事件让人类应接不暇的一年,同时也是中国的航天大年。中共建党百年之际,通过“嫦娥奔月”、“天问落火”、太空站工程开启“11连发”等太空壮举,中国科技实力的提升得以彰显。
随着中国首个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5月15日成功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祝融号”火星车建立了对地通讯,也在向世界宣告中国在行星探测领域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天问一号”任务突破了第二宇宙速度发射、行星际飞行及测控通讯、地外行星软着陆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中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毫无疑问,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又一个具重大意义的里程碑。
美欧发声明祝贺
曾几何时,到火星去是中国人遥不可及的梦想。上周一(5月17日),中国的火星环绕器实施第四次近火制动,进入中继通讯轨道,为火星车建立稳定的中继通讯链路,陆续传回图像数据。两天之后,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了“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过程两器分离和着陆后火星车拍摄的影像。图像显示,着陆平台和“祝融号”火星车的驶离坡道、太阳翼、天线等机构展开正常到位,在西方看来,这些图像建构了中国着陆器成功降落火星表面的首批公开证据。
同日,美国太空总署(NASA)署长尼尔森(Bill Nelson)在Twitter和官网上均发表了一段声明,祝贺中国从“祝融号”收到首批影像,“适逢国际科学界在火星探索增加之际,美国与世界期待‘祝融号’的发现将让人类更多地了解火星。”实际上,尼尔森在参加美国参议院2022财年预算提案听证会上,谈及了对中国航天计划和美国登月计划“阿提米丝”(Artemis program)进展的担忧,他在听证会上两次展示了“祝融号”火星车首批照片,作为“中国航天新进展”的证据。
《纽约时报》发文表示,“这次着陆让中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在火星上安全着陆的国家,苏联曾非常短暂地降在火星上。这是确保中国太空大国地位的一系列重大里程碑中的最新一个,其他还有月球探索任务和新轨道太空站的建设。”
“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
“祝融号”火星车将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火星的地形、地质和大气等,其中一个目标是更好地了解该地区冰的分布情况,这在理论上有助于给未来人类的访问提供支援。
中国航天局曾表示,计划在2028年之前向火星发射第二个登陆器,并最终从火星带回样本,而这实际上也是NASA和ESA已在进行的一项复杂工作,他们希望“毅力号”收集的土壤和岩石能在2031年被带回地球,探火之争已不仅仅是一场潜在的竞赛。
科技进步日益取代了农业体力劳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驱动力。去年底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政府为2021年发展重点部署八大任务。那场中共高层官员的工作会议,不仅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列为下一年经济发展首要任务,且坦言要通过举国体制优势发展高科技,“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显然,在高科技领域的全球竞争中,中国要提高自己的话语权。
上文刊登于第266期《香港01》周报(2021年5月24日)《“祝融号”首次传回火星照片 中国的太空雄心》。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